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的临床观察

郭雁    段振静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医院 北京 100076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参芪地黄汤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30例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随机分组形式,将上述患者分成对照组(常规针对治疗)和观察组(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每组患者均是15例。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患者实施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可于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加味参芪地黄汤;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

近年来,慢性肾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1]。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以下肢水肿、浑身乏力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在中晚期阶段会出现恶心呕吐、心衰症状。该疾病有着较长的病程周期,久治难愈。结合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实际情况,从中医角度探索科学的治疗方案尤为必要。为明确加味参芪地黄汤在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30例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以随机分组形式,将上述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是1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是9例、6例;年龄最小42岁,年龄最大78岁,年龄均值(60.36±3.4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是10例、5例;年龄最小41岁,年龄最大78岁,年龄均值(60.74±3.52)岁。纳入标准:(1)入选对象经检查均与慢性肾脏病诊断标准符合;(2)入选对象均了解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障碍的对象;(2)相关药物过敏的对象;(3)资料丢失、不全或无故退出研究的对象。两组入选对象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常规针对治疗。患者入院后,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结合患者病情实际,予以患者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避免损伤肾脏。若患者合并糖尿病,结合患者病情实际,确定降糖药物或是予以胰岛素。若患者有贫血,要深入分析患者的贫血情况,及时为患者补充红细胞生成素。

1.2.2观察组实施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加味参芪地黄汤。基础药方:黄芪30g、党参25g、茯苓22g、山药20g、生地18g、山茱萸15g、丹皮12g、泽泻10g。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加减土茯苓、丹参、白术等。将上述药物置于清水中煎煮40min,取汤汁300ml于早晚两次温服。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时间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评价内容包括血尿素氮和血肌酐。观察两组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正常,血肌酐降低超过20%;②有效:患者的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肌酐降低超过10%;③无效:患者的肾功能基本无变化。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肾功能指标属于计量资料,以t对检验处理;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以x2检验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

归纳表1数据资料,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两组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组间治疗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s]

组别

n

血尿素氮(mmHg)

血肌酐(μmHg)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5

17.53±3.63

7.21±0.39*

250.45±50.64

205.46±40.28*

对照组

15

17.26±3.48

9.45±0.48*

250.69±50.37

230.39±40.39*

t

0.395

8.489

0.847

10.358

P

0.514

0.015

0.263

0.001

注:*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归纳表2数据资料,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

2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n(%)]

组别

n

治疗效果

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无效

观察组

15

8(53.33)

6(40.00)

1(6.67)

14(93.33)

对照组

15

5(33.33)

3(20.00)

7(46.67)

8(53.33)

x2

1.222

1.429

6.136

6.136

P

0.269

0.232

0.013

0.013

3 讨论

在临床中,慢性肾病属于常见病。慢性肾脏结构发生损害、肾脏功能障碍,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诱因[2]。患者在疾病进展中,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机体内环境失衡、肾功能减退。若未及时予以患者对症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随着患者病情加重,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会随之加重,导致肾功能发生不可逆变化。针对此种现象,对患者展开针对性治疗十分有必要。中医学认为,慢性肾病归属于“虚劳”“水肿”范畴

[3]。多种疾病久治不愈、重复发作,是慢性肾病的主要致病机制。慢性肾病初期阶段,病位主要在脾肺,在病情发展下会累及多个脏器。临床研究发现,脾肾两虚是本虚常见症,湿浊是标实常见症。本研究中,以两虚湿浊瘀血型的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血尿素氮(7.21±0.39)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45±0.48)mmHg,且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53.33%。研究所应用的加味参芪地黄汤中,党参、黄芪具有健脾和补肾的功效,山茱萸与山药均有补脾肾的效果,泽泻有利湿泄浊的作用,茯苓可用于脾湿的治疗,丹皮可泻肝火,白术能够健脾,丹参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可起到双重健脾补肾功效,能够恢复脾之运化。因而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相比,加味参芪地黄汤的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对慢性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瘀血型患者实施加味参芪地黄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可于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耀文.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脏病脾肾两虚型的临床观察[J].饮食保健,2021,29(040):85-87.

[2]蔡朕,汪蕾,赵静,等.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气阴两虚肾络瘀阻型血清抗M型磷酯酶A2受体抗体阳性膜性肾病低中风险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医学,2022,44(3):42-47.

[3]杨蕾,徐梅昌,邓旭,等.加味参芪地黄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