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安神法”治疗心胃相关性失眠经验拮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和胃安神法”治疗心胃相关性失眠经验拮菁

顾奇兰  欧永胜 通讯作者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1999)

[摘要] “和胃安神法”取法于《黄帝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针对心胃相关性失眠而设,是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延伸和具体化,为中国古代先民治疗失眠病症的智慧结晶。本文通过援引古今医家对“和胃安神法”的有关论说、临床实践经验及相关现代实验研究成果,旨在探讨“和胃安神法”治疗心胃相关性失眠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而后再通过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方及藿香正气散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验案以证明本法在治疗心胃相关性失眠时的卓著疗效。

[关键词心胃相关性失眠;和胃安神法;胃不和则卧不安;张仲景;归脾汤;黄芪建中汤;藿香正气散

失眠,又称睡眠障碍,其既为一种疾病名称,同时也是一种临床症状,义为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以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及早醒甚者影响白昼社会功能为主要特征。随着生活节奏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失眠作为一种疾病逐渐成为高发疾病,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5%[1]的不同人群遭受着失眠的困扰。因此,改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成为摆在医者面前需要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胃安神法”作为治疗失眠的其中一法,其基于脾胃中焦的调和而后使心神自安。近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学习,结合运用黄芪建中汤及藿香正气散为主治疗二例失眠患者的临床验案试作如下探讨,不妥之处望中医同道予以斧正。

中医古文献中无“失眠”一词,常以“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及“不寐”代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开始对失眠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并对其病机进行高屋建瓴地总结,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并在此说基础之上创制“半夏秫米汤”,可谓开后世“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之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总结和扩展其临床应用。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2];正如陆飞龙等[3]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将“和胃安神法”分为燥湿化痰和胃、清热化痰和胃、消食导滞和胃、消痞散结和胃、益气温中和胃等五者;陈宝贵[4]在运用“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时强调健脾和胃与养心安神两方面并举之法以治疗失眠;关于“和胃安神法”治疗失眠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部分学者已进行诸多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如李绍旦教授等[5-7]并通过相关实验研究初步证实其经验方“和胃安神汤”可通过调整失眠及亚健康患者的睡眠结构,以改善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结合以上相关文献记载.张福利[8]等亦通过实验证实“和胃安神汤”能明显减少实验小鼠的自主活动,使戊巴比妥钠阈。睡眠剂量诱导入睡小鼠数增多,并可明显延长实验小鼠睡眠时间,提示该方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现列举2例临床验案以资说明。

案1、黄芪建中汤治疗失眠案

王某,女,27岁,医师,2020年4月18日初诊。患者诉无明显诱因下于2020年1月开始出现夜间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短则彻夜不眠,长则仅可睡3-4h,自服归脾丸后未见明显改善,遂于2020年4月18日来诊,刻下:患者神情,精神稍差,面色萎黄,肤色沉暗无泽,昨夜因进食少量西瓜后致彻夜不寐,心胸烦闷,手脚心灼热,四肢关节遇冷则酸痛不适,小便数,而此次缘由进食生冷瓜果后重伤中气,除此之外患者尚有失眠、心烦、手脚灼热等,故纵观此症其核心病机当为中焦胃气亏虚而兼客热、水饮之邪停聚,治疗当予益气建中,和胃安神,兼以温化水饮,拟方黄芪建中加当归汤加茯苓、生白术,立方如下:黄芪30g 当归 15g 桂枝15g 生白芍 30g大枣 30g 炙甘草 5g茯苓 30g 生姜(颗粒)15g生白术15g 麦芽糖15g(自备)上方7付,水煎服,每日2次,颗粒生姜及麦芽糖溶于汤药中,分别于上午10点、晚上9点服用,每次150ml左右,忌食生冷瓜果等。

二诊  患者服上方后当晚即可熟睡7h,之后数日睡眠时间维持在6-7h左右,且每日晚间睡前开始有昏昏欲睡之感。患者诉服用上方的第二日晨起及夜间各出现腹痛、腹泻一次,泄后痛解,其后数日均未出现腹痛、腹泻,刻下:患者神气较前充足,面色较略显红润,口干而欲饮热水,心烦稍减,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基础之上加吴茱萸、党参,取黄芪建中加当归汤合吴茱萸汤之意,立方如下:黄芪30g当归 15g 桂枝15g生白芍30g大枣 30g炙甘草5g 茯苓30g生姜(颗粒)15g生白术15g党参15g 制吴茱萸9g麦芽糖15g(自备)上方7付  煎服法及饮食禁忌如前方。二诊方服后随访得知患者睡眠已如常人,每日睡眠皆在7h左右,面色荣润,胃纳及二便如常,心烦、手脚灼热等症皆去,嘱患者禁食生冷饮品及生鲜瓜果之品以杜饮食内伤之源,嘱其服用归脾丸善后调理。

按:该患者主以失眠来诊,但观其整体证候特点皆现一派中焦胃气亏虚之象,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之“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故初诊予治疗虚劳诸不足之黄芪建中加当归汤加茯苓、白术,复诊予黄芪建中加当归汤合吴茱萸汤,欲假药物甘温之性克除中焦之虚寒,方中黄芪、党参、炙甘草、大枣、饴糖以匡扶正气,此即正胜而邪却之意,桂枝配白术、茯苓、吴茱萸、生姜以温阳蠲饮,方中芍药用量30g,乃取仲景小建中汤中芍药倍于桂枝、生姜之意,取其苦平

[9]之性以利小便而泄热,该方较之后世“归脾汤”其温中散寒之力较著,是以该患者自服成药“归脾丸”乏效,而以黄芪建中汤治之则效佳。

案2、藿香正气散治疗失眠案

王某,男,23岁,学生,2012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诉自2012年11月16日外出受风后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咳痰色黄白相间,痰量少,不易咳出。刻下:患者神情,精神极差,面容痛苦,双手捧腹,坐立不安,彻夜无眠已历时2周有余,心胸烦闷,上腹部胀闷,拒按,口淡乏味,不欲进食。故拟方予藿香正气软胶囊,嘱患者立即以开水送服4粒,约30min后患者自觉腹中逐渐宽松,胀闷渐消,胃口大开,自觉腹中饥饿,遂至门口购得油饼2块,嘱患者藿香正气软胶囊每日3次 每次2粒 口服,1周后复诊。

二诊  患者服药期间腹部胀闷未发,心情舒畅,面色红润,胃纳可,二便正常,初次服药当晚8点即已入睡,至次日晨起7点方醒,此后7天内睡眠能维持在7h左右,全身体力恢复,已能参加体育课,舌苔褪去,脉沉细。本次未予开立药物,若有不适可来复诊。

按:该患者病起于过服滋腻之药,而致痰湿内生,中焦脾胃斡旋失司,气机升降逆乱,心神被扰而出现彻夜无眠,正合《黄帝内经》之“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理,而失眠为病之标,痰湿内扰而致中焦胃气不和当为病之本。

小结

文中所列举的两则案例一虚一实,虚者补之使和,实者泄之使和,治法虽不同但所应用的治病思想则相差无几。“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和胃安神法”的理论发端,其本意原指阳明胃气上逆而致喘气不能平卧的临床症状。“胃不和”作为“卧不安”的一个重要诱因,“胃不和”作为躯体化障碍的证候表现之一,其发生发展影响人之寤寐,而“卧不安”反过来亦可导致“胃不和”,因此临床实践中应重视“胃”与睡眠的密切关系。“和胃安神法”为针对心胃相关性失眠的症候特点而设,非为临床治疗本病之通用法则,临床实践中仍需医者“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针对每位失眠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通讯作者: 欧永胜 男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及经方的临床应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医师项目(编号:NO.2023BY008)

参考文献

[1]孙祥龙.针灸治疗失眠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6):36-38.

[2]李杲.脾胃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42 LI Gao.Treatise on Spleen and Stomach.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1985:42

[3] 陆飞龙,冷伟,张丽霞.“和胃安神”论治不寐五法[J].中医药通报,2015,14(05):42-44.

[4] 张玉岭.陈宝贵运用和胃安神法治疗不寐经验[J].河南中医,2012,32(12):1601-1602.

[5]李绍旦,杨明会.和胃安神法改善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结构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4):4379-4380+4383.

[6]黎发根,李绍旦,杨明会.等.和胃安神方对失眠大鼠血浆及下丘脑食欲素A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11):801-803.

[7]黎发根,李绍旦,杨明会,等.和胃安神方对失眠模型大鼠血浆及下丘脑胆囊收缩素8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2,5(09):663-665.

[8]张福利,张晓光,肖倩倩,等.和胃安神汤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01):13-14.

[9]陶弘景. 名医别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