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社会企业慈善典型模式——以“残友集团”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浅谈我国社会企业慈善典型模式——以“残友集团”为例

王彦力

我国慈善的发展经历了从个体慈善到组织慈善再到社会企业慈善的过程,我国制度环境、文化基础等要素为我国社会企业慈善的产生创造了现实条件。相较于传统慈善,我国的社会企业在慈善理念、慈善行为以及慈善范围方面都有着显著优势,适合我国社会现状,其中“残友集团”社会企业慈善就是一种典型模式。

(一)慈善理念的提升:从生存型到发展型

我国传统慈善关注授人以鱼,注重生存需要。周秋光等在《传承与再造:中国慈善发展转型的历史与现实》中写到,传统中国慈善救助的方式是以养济为主,只救人的身体,不救人的灵魂,容易让受助者养成严重的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救助。[1]这种输血式的生存型理念只解决眼前困难,缺乏持续性,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的理念被一些西方学者引入到社会政策研究中,产生了“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战略,以提高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机会,实现社会融合,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保有人们的尊严和幸福感。[2]我国的慈善事业需要将“发展”确立为社会企业慈善的灵魂,它注重的是受助者参与经济社会能力的增强以及机会的增多,让受助者能够融入社会,维护他们的尊严并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尤努斯认为,想要发展就需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穷人本身具有创造力,穷人有通过自身努力来为生产作贡献并造福社会的能力,只为穷人提供满足他们生存需求的项目并不是真正的发展项目。[3]社会企业始终践行发展型理念,对受助者负责,注重受助者能力的挖掘,打破了传统慈善的单边权利关系,将受助者看成是积极的,让受助者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融入到经济社会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残友集团创立了一种独特的“残友模式”,不仅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让残疾人员工自立、自强,还实行工作生活一体化模式,保障残疾人员工下班后也能够在饮食、生活、出行、康复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实现无障碍和快乐。[4]“残友模式”创新了企业福利制度,平等对待员工,为他们提供培训,他们可以凭借自身能力竞选企业内部的任何职位;对于即将退养的残友员工,残友集团制定了独特的退养制度,让他们能够通过努力参与到经济生活中,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增强了自我认同感,让残疾人有“位”且真正有“为”[5]。这种模式为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真正幸福地工作,诠释了社会企业慈善所体现的发展型理念。

(二)慈善行为的转变: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

我国传统慈善中慈善就是自愿利他,这种观念使传统慈善组织将行为严格限制在市场之外,资金和效率问题严重。迫于资金压力,慈善组织依赖慈善捐款,而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组织效率低下、执行力差。尤努斯认为,自由市场应当是惠及所有人的前进动力和自由源泉,而不是面向少数精英阶层的“象牙塔”。[6]所以,自由市场也应为慈善事业服务。社会企业能够将市场的竞争优势引入到社会改善之中,[7]通过商业化的模式运营,参与市场竞争,雇佣员工,从而创造商品或提供服务,并按照相应价格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8]从而实现慈善资金的可持续,让慈善行为更加主动。

残友集团作为一家高新企业,在社会企业家郑卫宁的带领下,凭借着残友员工不懈的努力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残友集团做慈善并不依赖捐款,2009年11 月,郑卫宁以个人出资200万在深圳注册了郑卫宁慈善基金会,并将其所持有的残友集团90%股份、分公司51%股份以及“残友”和“郑卫宁”驰名商标全部捐赠给该基金会。[9]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的成立证明了残友集团始终坚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首要目标,没有慈善资金的压力、没有员工的不作为,在社会企业家的带领下残友集团能够始终保持初心,积极主动地做慈善。

(三)慈善范围的扩展:从“小慈善”到“大慈善”

我国传统慈善的救助主要是对贫困个体的救助,是一种“小慈善”,这种慈善救助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2016年的《慈善法》对我国慈善活动的规定从原来的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层面扩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公共领域层面,对象也从个体到群体再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属于一种“大慈善”。显然,我国慈善已从“小慈善”扩展到“大慈善”。社会企业的慈善不仅局限于对贫困个体的救助,更是扩展到整个公共领域,其根本目的也不仅是为了让某一群体得到救助,更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企业慈善范围同我国《慈善法》中体现的“大慈善”是一致的,这种“大慈善”正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慈善。

残友集团开创了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由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构成,三者互为一体,共同推动残友集团的发展。其中,由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控股残友集团,残友集团为残疾人群体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能力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在企业盈利之后,不是保证企业股东或者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将利润作为企业的发展资金以及慈善公益资金,推动社会企业不断孵化、生长、壮大,并帮助其它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10]残友集团作为我国社会企业的典范,它不仅为残友集团内部员工提供福利,更是将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作为公益资金,用来解决更多社会问题。残友集团的这种慈善模式既帮助了残疾人群体,又推动了整个公益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慈善”。

[作者简介]王彦力,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20220601119FG)

[快递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区超强街与创意路交汇昂展公园里 王彦力 13504473997


[1]周秋光、林延光:《传承与再造:中国慈善发展转型的历史与现实》,《齐鲁学刊》2014年第2期,第83页。

[2]董才生、邬全俊:《论当代西方社会政策学研究的特点》,《理论与改革》2015年第5期,第191页。

[3][]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4]郑卫宁:《残友: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新革命》,“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社会企业专场”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3年11月1日,第68页。

[5]郑卫宁:《残友: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新革命》,“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社会企业专场”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3年11月1日,第65页。

[6][]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5页。

[7][孟]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8][孟]穆罕默德·尤努斯:《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鲍小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9]郑卫宁:《残友: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新革命》,“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社会企业专场”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3年11月1日,第67页。

[10]郑卫宁:《残友:探索残疾人就业模式新革命》,“北京论坛(2013)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回顾与展望:‘可持续与均衡发展中的社会企业:东亚的视角’社会企业专场”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13年11月1日,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