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除胶溶液在预防新生儿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效果比较和成本效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不同除胶溶液在预防新生儿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效果比较和成本效益分析

陶婷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

摘要:比较氯化钠、聚维酮碘、冲洗伤口油剂在预防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移除效果,以及分析时间、耗材成本效益。

关键词:不同除胶溶液;预防新生儿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ARSI);效果比较;成本效益分析

引言

市场规模:规范化移除医用黏胶的除胶溶液种类剂量甚至手法。

社会经济效益:直接效益,减少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减少科室物资人力成本投入,减少家属心理负担和花费,提高家属满意度和患儿出院率。间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棉签、低效用除胶溶液的使用,护理时间的耗费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生儿皮肤薄、屏障作用差,极易受损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儿童和成人较大,易发生经皮肤水分丢失增多、皮肤用药吸收量大且快、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明显等,从而导致感染和死亡风险增加。如护理操作不规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患儿更易发生皮肤损伤。据报道, MARSI可发生在所有医疗机构和各个年龄段人群,日常医疗护理中发生率为3.4%~25%,心脏ICU和外科住院病房发生率13 % 和12.7%,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后高达41%,老年人高达15%,NICU患儿为15.10%,住院儿童达17%,新生儿使用或移除黏胶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皮肤机械性损伤(表皮剥脱、张力性损伤、皮肤撕裂),患儿出现红斑、皮肤撕裂伤等不适症状,即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MARSI)。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管理指南(2021)定义MARSI为医用黏胶产品移除后,局部皮肤出现持续>30min的红斑伴或不伴其他皮肤异常(包括水疱、糜烂或撕裂等症状)。2013年美国《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评估、预防和处理专家共识》、2018年AWHONN《新生儿皮肤保护临床实践指南》及2020年英国《预防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最佳实践国际共识》建议在移除医用黏胶时,使用油剂或者医用除胶剂(包括矿物油和植物油)去除医用黏胶。2020年日本皮肤病协会《一般伤口管理指南》又建议,清除残留医用黏胶和坏死组织可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促进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处理医用黏胶导致的皮肤机械性损伤。国内有研究表明使用酒精和碘伏有利于去除粘胶。但是尚缺少相关研究比较使用油剂、医用除胶剂、生理盐水、酒精或碘伏等辅助移除医用黏胶效果。故而比较氯化钠、聚维酮碘、冲洗伤口油剂在预防MARSI移除效果,减少科室物资人力、时间成本投入,减少家属心理负担和花费。

2研究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实验样本量计算公式,

IMG_256

δ、σ(s)、n分别表示多样本均数的差值、标准差的差值和组数。结合以往学者研究数据,样本量至少为65.36-74.68例。本研究至少会设置6组病例对照,据此样本量定为90例,将我院欲收治的9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碘酊,碘伏(1%)聚维酮碘(5%)、植物油剂以及酒精组。上述各组别分别使用统一的医用黏胶,统一的流程标准,同一留置时间。统一使用统一医用黏胶剂的和粘贴或移除方法,采用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估出一致的风险因素。医用黏胶去除流程:避免快速地撕拉或移除时角度过大,采用0°或180°揭除法,并在黏胶和皮肤交界处涂抹除胶溶液,双手配合,顺着毛发的方向或导管方向,从敷料的一角慢慢撕除。研究人员分为在充分保护新生儿的前提下采用操作员未知情况下记录观察新生儿医用黏胶去除的操作。在同等条件下、观察/访谈记录操作者的不同除粘溶液敷贴去除时间、力度、即时心理状态、所用棉签、除胶液剂量和次数、记录耗材溶液价目、在去除后观察测量记录新生儿局部皮肤状况。纳入标准:选择同一的适合的敷贴产品,皮肤条件同一是否干燥、潮湿或油腻,皮肤完好或敏感脆弱;充分按压;对于水肿的患者使用具有延展性的胶带;垂直于伤口粘贴胶带;尽量采用肢体的形状与部位,(2)排除标准:医用黏胶剂感染,开始粘贴部位水肿。使用影响胶带粘性的滋润剂或霜剂,不恰当的皮肤消毒。碘过敏酒精过敏者。

3压力损伤分析

压力损伤分期 1期:发红、指压不变白,皮肤完整,常位于骨性突起之上;2期:部分皮层皮损表现为浅表的开放型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表现为完好的或破损的水疱;3期:全层皮肤损伤,可见皮下脂肪,但骨、肌腱、肌肉并未外露,可有腐肉存在,但并未掩盖组织损伤的深度;4期:全层组织损伤,可扩展至肌肉或支撑结构(如筋膜、肌腱或关节囊),甚至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外露,有可能引发骨髓炎,在创面某些区域可有腐肉和痂疮。

需要说明的是,3期和4期损伤的深度可依解剖位置而变化,如鼻梁、耳朵、枕骨和踝骨部位没有皮下组织,表现为浅表型;相反,脂肪多的区域损伤较深。

无法分期的压力性损伤:全层组织损伤,创面内溃疡基底部覆盖有腐肉(呈黄色、浅棕色、灰色、绿色或棕色)和/或焦痂(呈浅棕色、棕色或黑色)。除非去除足够多的腐肉和/或结痂来暴露伤口基底部,否则无法判断实际深度,也无法分期。足跟处的稳定型焦痂(干燥、固着、完整而无红斑)可起到“身体天然(生物学)屏障”的作用,不应去除。

深部组织损伤:是指皮肤完整、深度不明的损伤,皮肤紫色、栗色或局部褪色,局部出现充血的水疱。创面可进一步演变,可覆有一薄层焦痂。随进一步演变,即便使用最佳的治疗方法,其他组织层也会迅速裸露。

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MDRPI):为了诊断和治疗而有计划地使用了体外医疗器械,由医疗器械产生的压力而造成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包括黏膜)的局部损伤。

结语

(1)在国内首先采用随机双盲病例对照实验减少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2)在国内率先比较油剂、医用除胶剂、生理盐水、酒精或碘伏等辅助移除医用黏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万兴丽,李霞,胡艳玲,李小文,唐军,封志纯,母得志.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管理指南(2021)[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07):659-670.

[2]吕元红,周雀云,刘惠.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产生的因素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03):272-273+276.

[3]肖婳婳,陈劼,吴光英,齐祥.新生儿科护士对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认知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07):471-475.

[4]胡玉萍.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4):140-142.

[5]李媛,杨益群.肿瘤病人PICC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20,18(05):533-536.

[6]余淑仪,高钰琳,蔡楚云.婴幼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研制及初步评价[J].护理研究,2019,33(23):4009-4014.

[7]王丹,徐红贞,罗飞翔,程晓英,谈佳飞.NICU患儿医用粘胶使用现状及相关皮肤损伤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11):803-806.

[8]王嘉琪,唐艳华,杨娟.黏胶祛除剂移除婴幼儿医用粘胶的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05):107-108.

[9]黄小夏,张丽萍,陈艳,尹志勤.新生儿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3):380-384.

[10]McNichol L et al. Medical adhesive safety: state of the science and consensus statements.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2013; 40(4): 375-80. 

[11]Farris, MK, Petty M, Hamilton J, Walters SA, Flynn MA. 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 Prevalence Among Adult Acute Care Patients: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 Continence Nursing. 2015;42(6): 589-598

[12]王丹,夏玮,徐红贞,等.危重症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9,18(02):19-23+28.

[13]邵霞,刘卫娟,王德花,刘静.皮肤评估路径对住院婴幼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效果研究[J].广东医学,2018,39(18):2779-2782.

[14]周慧慧,于莉.关键护理点口诀处理法对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作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04):138-140.

[15]李小燕,魏莉.婴幼儿医用粘胶皮肤损伤的护理干预[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27(S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