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1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

甘间芳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00

深静脉血栓是住院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本文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知识展开讨论,探究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一、高危患者监测

深静脉血栓是由于血液流动滞缓、静脉内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治疗影响、患者自身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是患者血液不能有效回流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做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必须要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使深静脉血栓能够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重点监测手术、老年患者或有深静脉血栓病史、血液功能障碍、心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患者或存在严重创伤或多次下肢静脉穿刺患者。首先要对其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肢体情况,观察下肢的颜色、温度以及肿胀程度,定时询问患者的肢体感受,有无疼痛感或肿胀感,针对高危因素进行重点关注。

二、物理肢体干预

物理干预方式主要是借助外界器械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促进患者肢体的血液回流,加快血液流动速度,进而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物理预防是一个长期的预防措施,作用效果较为缓慢,但是一旦坚持下去,就能发挥不带代替的作用。

物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缠绷带、穿弹力袜、间歇性气体加压、持续性踝部运动等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对于缺乏活动能力的患者,上述护理方法均可以适用,缠绕绷带或产弹力袜时采用梯度压力的形式,能够促进患者下肢血液由下而上地进行回流,缓解其肢体疼痛和不适,再结合其他干预方法可以进一步巩固其预防效果。

三、药物抗凝治疗

药物预防在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过程中并非主要的护理措施,在临床上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预防方案,但是为了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在部分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患者的风险程度进行选择,主要用于较为高危或高危患者,严格执行医嘱。

其中,骨科、妇科手术在临床上是较为高危的因素,主要包括低分子肝素钠、右旋糖酐40和华法林等药物方案。低分子肝素钠的预防作用已经得到了行业认可,通过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机制防止血栓的形成,右旋糖酐40可以减少红细胞的聚集,但是要对颅脑疾病患者要谨慎使用,而华法林的使用更要严格遵医嘱执行,在术前4-5天要遵医嘱停用或减量。

四、静脉血管管理

长期多次的静脉穿刺或静脉留置会不断破坏患者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持续激活内源凝血系统,导致血液不断凝集,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当今护理治疗时,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技能水平,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做好患者静脉血管的管理。

首先,要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对于静脉留置针要及时更换,以减少患者静脉血管的破坏和损伤,如果出现穿刺失败、静脉红肿、体温升高等情况,要使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热敷。其次,在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药液速度的控制,重视对患者静脉血管的观察,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在出现疼痛、发红时要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检查输液情况。

五、康复运动指导

早期活动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预防深静脉血栓的重要举措,但是患者一旦运动过渡,还会造成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和脑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患者的康复运动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选择科学的方法和方案,提高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康复运动指导包括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和无活动能力的患者,对于有活动能力的患者可以给予主动康复指导,反之给予被动指导。前者可以进行坐位下肢运动,坐于床边、双腿下垂,自然摆动3-5min,每天进行3-5次。后者可以由家属协助进行踝部、双足的屈伸运动、旋转运动、挤压小腿肌群等活动,双足交替进行,每次持续3-5min,每天进行3-5次。

六、健康知识宣教

患病之后,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疾病知识缺乏、疾病症状不适、治疗费用昂贵、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方案复杂等内容,会让患者处于相对较差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知识宣教,提高患者自身的预防意识,降低血栓风险。

要告知患者深静脉血栓的诱发因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等内容,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深静脉血栓的不良危害,让患者自己产生警惕,并执行预防方案。指导患者禁止搔抓患处,避免肢体受创,避免久站或久坐,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感到肢体异常或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