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术在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CT技术在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探讨

郭登朝     (指导老师  周雪

(重庆市江津区石蟆中心卫生院  重庆 402295)

摘要:[目的]:评价CT技术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74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的CT检查资料。[结果]:49例病例Willis环周的主动脉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加,其中8例为基底动脉密度增高,5例为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36例为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其中30例豆状核的 CT表现为边界不清;45例表现出脑岛带征,25例表现为灰白质边界模糊。74例病例中CT影像学表现有2项及更多的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50例。[结论]:脑动脉密度增高,豆状核轮廓模糊,脑岛带征是CT诊断早期脑梗死中的主要依据。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CT诊断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死因,它所占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的10%上升到了目前的40%。其临床表现为脑出血、脑梗死及蛛网膜下出血。近几年来,随着对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急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明显上升到86.5%左右[1]。为减少功能障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研究热点。对于急性期的脑卒中病例,除了及时的内科诊断和手术治疗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中医的针灸疗法。以往认为中风病例应该多卧床休息,近几年又提倡早期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充分调动残存的大脑细胞,让那些在正常状态下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亚群能够得到补偿,从而重建大脑的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74例脑梗死病例,均为急性发作,以语言障碍、昏迷和偏瘫为主,从发病到住院 CT扫描3-6小时,平均(4.2±0.8)小时,具体资料如表1所示:

表1一般资料

年龄

平均年龄

高血压

合并冠心病

高血脂

糖尿病

45

29

49~82岁

(62.2±7.2)

48

43

32

7

1.2干预方法

用于 CT检查的仪器为重庆明峰生产,型号为ScintCare Blue 755。扫描时,以 OML作为基线,层厚4-10,120 kV的管电压;管电流为150毫安,140毫安;25 cm的显示野, STD+的重构模式,512矩阵。全部病例于发病24小时后行 CT复查,部分病例行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

  1. 结果

74例病例在第一次 CT扫描中没有发现明显异常,24小时后复查显示了脑梗死的典型症状。首次 CT扫描后发现,49例病例Willis环周围主要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其中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其中30例豆状核的 CT表现为边界不清;脑岛带征象45例,25例表现为灰白质边界模糊。74例病例中,有2例有更多的早期脑梗死征象,另有15例未见明显的脑梗死征象。

  1. 讨论

3.1脑卒中的 CT表现与鉴别诊断

3.1.1脑梗死各期 CT 表现。

急性期: CT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有局部的脑水肿,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非均匀的增强,且密度较其他部位高;亚急性期:3~10天梗死区内密度进一步减小,病变范围扩大,多为圆形、小片状,占压较大。但这一时期如果不妥善处理,容易导致二次出血[2]

3.1.2 脑梗死。 脑梗死病例24天之内 CT扫描均为阴性,某些质量好的高分辨仪器可在6小时之内发现梗死区密度下降。所以,如果早期 CT没有显示出脑出血,就应该按照脑梗死来处理。

3.1.3鉴别诊断。脑梗死需与胶质瘤及脑转移瘤相鉴别,胶质瘤平扫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域,增强后表现为环状强化,并伴有明显的水肿及占位明显,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轻微的脑梗塞,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

3.1.4早期脑卒中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①病例单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觉麻木,无力,口角歪斜,流涎;②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无法理解他人的讲话;③短暂的视觉障碍、黑蒙、视力模糊;④突发性头晕,无法站立;⑤突然忘记了最近的事情;⑥头痛难忍,症状逐渐加重,或持续不断,伴有恶心、呕吐等。

3.2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对49例病例的 Willis环周的主动脉表现有密度增高,占66.2%。其中有基底动脉密度增高者8例,大脑前动脉密度增高者5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36例,这些病例在24小时后,相应脑区及周边均有脑梗死灶存在,提示脑动脉密度升高是脑梗死的早期表现。其中30例病例的 CT图像显示豆状核边缘模糊,占40.5%;脑岛带征象45例,25例表现为灰白质边界模糊。这可能是由于豆状核和脑岛的血供障碍所致,使豆状核与周边组织界线模糊。我们前期的研究也显示15例病例并未出现明显的脑梗死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CT扫描时对脑部血流的阻滞不够充分,或者是影像学家对脑梗死的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3早期诊断优势。

对脑卒中进行早期干预可以预防或延缓卒中的发展。要注意的是:①要做好体格检查,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②一旦出现高危因素,建议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诊治。③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疾病:我国有超过一亿的高血压病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可控制因素。通过14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舒张压下降5-6mmHg可使中风的发病率下降42%。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例的血管会变得更加坚硬,更容易患上中风,因此,用药时应该先用小剂量,然后逐渐增加每天一次的长效制剂。24 h平稳降压,提高依从性低剂量联用(70%联用)一旦开始降压,就需要终身服用,并尽量使其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和糖尿病都能引起脑卒中。因此,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中风的关键。④保持心态的平衡:心情放松和愉快,可以预防高血压等原发性疾病的恶化,遇到事情不要生气,要注意劳逸结合。早上不要空腹,以免出现低血糖和脑血栓。气候的变化很大,尤其是骤寒时,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加重病情,所以要注意穿上保暖衣物。⑤戒烟、抽烟和饮酒。会对心功能造成更大的损伤,使血液黏度脂升高,容易导致中风。要戒烟,少喝酒,每天饮酒不超过25克[4]。⑥注意排便。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排便的通畅,排便时不能怒张,否则会导致腹部压力升高,脑部血液流速过快,从而导致脑出血[5]。⑦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清淡为主。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产品。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润肠物,不要吃油腻的东西,也不要吃辛辣刺激的东西,比如葱、辣椒、咖啡等。少吃粗粮,蜂蜜,果汁,糕点等。每日食用盐不超过4克,可避免体内水分的蓄积,降低对内脏的压力,对中风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男人身上更为显著[6]。要多锻炼,避免长时间卧床,血液流速变慢,容易发生缺血性卒中。

4.参考文献:

[1] 赵世珍.脑CT灌注成像联合头颈CT血管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 2022, 49(5):4.

[2] 刘玉博.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 6(1):4-6.

[3] 陈志敏.CT脑CTP联合头颈CTA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3):3.

[4] 史龙新.脑卒中病人诊断中MRI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5(11):2.

[5]  Tian T , Li H E , Li L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MRI and proton MRS in early diagnosing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in full-term infants[J].Chinese Journal of Neonatology, 2010.

[6] ZHAOMingxin.Evaluation on the Value of Early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the Influence of Daily Living Activities[J].外文版:医药卫生, 2022(9):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