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

朱贵丽      陈关凌

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  四川省攀枝花  61706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随机抽选9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急诊急救护理,两组各45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心脏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科室环境、转运处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病人的急救过程中,予以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科室,是医院治疗危重症疾病的重要科室[1]。在急诊科室中,大多数病人的疾病特征就是病情危重、发病迅速等[2]。当病人入院后,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开展抢救工作,并在抢救过程中,施以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防止病人并发其他不良反应,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在急诊急救过程中,为了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加强抢救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对于急诊急救的成功率提高非常重要[3]。本文通过探讨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其临床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随机抽选9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急诊急救护理,两组各45例。其中,在对照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5岁,均值(47.35±3.52)岁;在实验组的4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4岁,均值(47.44±3.4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病人送入急诊室后,医护人员需要立即开展疾病分诊,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持续注意病人的病情变化状况,观察病人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配合医生有序、有效的开展抢救工作;完成救治后,需将病人送入相应的科室内进行后续治疗,并做好相应科室的护理交接工作。

实验组给予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1、入院前急救:在抵达病人身边后,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实施急救,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同时收集病人的基础资料,并及时发回医院,联系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工作。2、急诊室准备:在接收到需要抢救的病人后,急诊科内的医护人员需要快速阅览病人的基础资料,同时迅速判断病情状况,准备相应的医疗设备、药品以及急救用品等。在就诊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的疾病等级进行分级判断,如生命体征情况不稳定,有大出血、休克、心率失常等严重状况,为危急级,也就是1级;疾病情况不稳定,潜在危险性较大,出现严重性创伤、外科急腹症及心肌梗死等情况,为危重级,也就是2级。3、急救护理:(1)做好评估与分诊。当病人抵达医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快速接诊并判断病人的病情。急诊危重症病人主要分为两大类:I类病人属于危急类病人,其特征就是生命体征不稳定,主要表现为重度中毒、致命性创伤、大面积烧伤、昏迷、呼吸骤停、严重性心律失常、休克、大出血等;II类病人属于危重症病人,其特征就是病情变化快、有潜在性危险,主要表现为严重创伤、剧烈头痛、心肌梗塞、多发性骨折、外科急腹症等。根据病人的病情等级分级,对病人进行分类,并基于病人的分类,准备开展相应的急救工作。(2)急救护理开展:给予吸氧治疗,确保病人的呼吸处于通畅状态;建立静脉通道;快速、精准的执行医嘱;详细记录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并持续观察各指标变化,一旦指标出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抢救;随时保持急救药品、急救物品的充足;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各项急救操作,避免出现院内感染。4、全程陪护: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全程陪在病人的身边;告知检查科室,做好病人的相关检查准备工作,并协助病人一起完成相关指标的检查;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注意急救相关措施的准备工作,如急救设备、急救药品、急救物品等,确保各项急救工作都已经落实到位;病人急救完成后,需要将其送至相应的科室内,同时做好病人相关的交接工作。

1.3 观察指标

(1)抢救效果;(2)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7.4,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两组对比,在抢救效果方面,实验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心脏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x±s)

组别

例数

急诊抢救时间(h)

心脏复苏时间(h)

抢救成功率(n,%)

实验组

45

30.22±5.34

3.02±1.03

42(93.33)

对照组

45

49.47±6.53

7.83±2.28

30(66.66)

t值

-

15.308

12.896

10.001

P值

-

0.000

0.000

0.002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

两组对比,在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科室环境、转运处理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x±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态度

护理技术

科室环境

转运处理

实验组

45

21.42±2.18

22.47±2.08

23.27±1.82

22.82±2.01

对照组

45

12.24±2.03

13.11±2.23

12.45±2.02

13.03±2.47

t值

-

20.673

20.591

26.694

20.622

P值

-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大多数危重症病人的病情特点就是病情严重、疾病发展迅速等,会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4]。因此,为了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提高急救效果,就必须加强护理干预。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其特点就是全面性高、科学性强,能又凶啊规范护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周群,吕健等[5]研究中指出,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实施,有效缩短了急救抢救时间,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有效保障了病人的生存。

结果显示:在抢救效果方面,实验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心脏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实验组的护理态度、护理技术、科室环境、转运处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症病人的急救过程中,予以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进行干预,其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强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郭瑞,张苗,闫亚慧,等.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效果的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4):172-174.

[2] 蒋芬萍.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及对缩短急救时间的作用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2):122-123.

[3] 周黎黎. 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9):124,163.

[4] 李小丽.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对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 健康之友,2020(17):241.

[5] 周群,吕健. 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及急救成功率影响[J]. 健康之友,2020(1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