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

张虹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213200

摘要目的:探讨将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应用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实验共选取64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盲抽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护理模式,后者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两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深入比较。结果:经实验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相对较为均衡(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与此同时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在治疗期间予以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整体依从性,从根本上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脑梗死;心理干预;健康教育;临床应用效果

引言:脑梗死作为临床多发病,多与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有密切关联,疾病发生后因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各种后遗症,直接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还需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着重于心理方面,并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其认知。本文主要探讨了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列入研究的64例对象均为在院内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时间在2022年4月~2023年3月之间,受到后期对比工作所需,可将其进行分组,在此过程中应当遵循随机性原则,需确保各组成员符合均等性特点,均为32例。随后收集整合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年龄均在48~69岁区间,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平均年龄分别为18、14例(55.27±3.64)岁与17、15例(56.19±4.13)岁。纳入标准:经诊断均符合脑梗死病症标准,患者及家属了解实验目的并明确表示同意配合;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予以常规护理,遵医嘱在用药、饮食方面进行指导,并密切关注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反馈给医生展开处理,与患者沟通,做好情绪安抚工作。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以此来提高护理的全面性,切实满足患者身心发展需求,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心理干预,因疾病会导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常需他人照护,而且会因担心预后出现各种不良情绪,这也会导致患者血压、心理均呈现不稳定状,不利于治疗工作的开展。针对于此,护理人员还需多与患者交流,认真倾听患者主观描述,从中获取其心理状态及压力源,并分析患者各项资料,包括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后制定心理疏导方案。着重强调医院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与患者讲解遵医嘱治疗的必要性与目的,并通过分享成功案例的方式来消除患者顾虑,减轻其心理压力。同时告知家属需避免在患者面前谈及病情相关内容,鼓励家属多陪伴与关心患者,给予其家庭支持,切实提升其治疗信心[1]。②健康教育,根据临床经验来看,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甚微,这也会导致其配合度不高,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内容包括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方法、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等,同时还需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如一对一讲解、开展讲座、播放视频、发放图文手册等,以便于患者充分理解,并且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应认真且详细的回复,尽量将专业词汇转为简单易懂的语句,帮助患者消除疑虑,降低其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抵触情绪。随后在患者病情趋向稳定后即可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在此需秉承着循序渐进原则,注意询问患者主观感受,根据患者耐受度及时进行调整,以此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2]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时可应用SAS、SDS量表,分别表示焦虑、抑郁情绪,前者分值为50,后者为53分,如若高于该中线分值则表明患者存在不良情绪,但具体对比还需以得分情况而定,患者所得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越轻,反之为重。②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对其整体依从性进行评价,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三个评判标准,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进食及运动为完全依从;有轻微的抗拒表现,需他人监督下完成为部分依从;抵抗情况较为严重,无法开展治疗及护理工作为完全不依从。③评估时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时所使用的量表为SF-36,涵盖躯体健康、物质生活、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与精力等维度,均为满分制,分值高低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呈正向关系。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计算机中的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数据检验时使用标准差(`x±s)、%(百分比)完成,若后期结果中相关数据比较后若P<0.05,则证明数据相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评估所得,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经对比呈现出(P>0.05),表明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采取不同护理对策后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n/%),(`x±s)

组别

n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32

57.93±3.01

49.04±2.87

60.45±3.95

51.22±2.19

观察组

32

58.12±3.34

41.99±2.15

61.38±3.46

43.57±2.86

t

0.192

7.935

0.387

10.652

P值

>0.05

<0.05

>0.05

<0.05

2.2根据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表现来看,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总依从率分别为93.75%、78.13%,将其对比后可见显著差异(P<0.05)。如表格2所示。

2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n/%),x±s)

组别

n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率(%)

对照组

32

15

10

7

25(78.13)

观察组

32

24

6

2

30(93.75)

X2

9.618

4.692

8.871

11.372

P值

<0.05

<0.05

<0.05

<0.05

2.3通过评估所得,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高,组间经对比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格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n/%),(`x±s)

组别

n

物质生活

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功能

精力

对照组

32

68.51±4.23

70.53±3.15

72.95±4.08

66.51±3.72

69.34±4.23

观察组

32

79.82±3.65

81.23±3.75

80.36±3.05

77.04±3.98

78.54±3.22

t

9.342

7.018

10.213

12.439

8.55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或具有基础慢性病史的人群,近些年来有趋向年轻化趋势,是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主要是其有着致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多数患者虽能挽回生命,但也会遗留各种后遗症,包括语言、运动、认知等功能性障碍,直接影响到其日常生活,而且其还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对此在治疗期间还需注重护理工作的配合,但常规护理多集中在治疗方面,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应进行优化完善,全面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并对患者展开针对性心理疏导,使得患者能够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切实改善预后[3-4]。此次结果显示,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及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护理期间展开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减轻其负性情绪,提升整体依从性,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常丽娟,刘畅,李梦璐.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现代医学, 2022, 50 (07): 905-908.

[2]王艳敏,辛建南,程明明.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J]. 心理月刊, 2021, 16 (18): 155-156+185.

[3]张文静,刘敏. 床旁智能照护系统在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 (30): 164-166.

[4]张晓瑜,刘璐,侯春艳等. 基于互联网与患者需求的脑梗死患者健康教育方案的构建 [J]. 现代临床护理, 2020, 19 (12): 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