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在园林景观造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以上海徐汇蒲汇塘二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3

海绵城市建设在园林景观造景中的应用与实践--以上海徐汇蒲汇塘二期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为例

王康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黄浦区  200041

摘  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质量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理念提升园林景观造景中雨水下渗及综合利用的背景之下,降低城市雨洪风险,对创造城市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以上海徐汇蒲汇塘(二期)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探索了主要以海绵参与式为主要形式的寓教于乐的自然生态科普空间设计策略。使公共空间绿地的海绵城市技术手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重点设计了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自然生境花园等在景观造景中的应用,达到功能、技术、艺术美学、生态等功能的平衡与统一。

关键词海绵建设;参与式景观;自然生态

 


1 多元化视角下的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是多元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在其与风景园林设计统筹协助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功能措施,而是以一个多元视角下为基础,融合艺术审美、植入景观功能、结合措施手段的综合层面。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常运用设计美学理念,协调功能统一、布局完整,遵循形式美与富有节奏美的法则之下,以活动功能和自然环境互补的形式打造人文景观,在园林造景的需求中,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达到一个绝对、普遍且接受度较高的统一审美下,实现园林景观在社会的认同感。

在美学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通常以雨洪管理的具体实施层面,强调的是以人文视角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诠释景观场地的文化记忆性,增加无动力设施、智慧大数据等方式,实现了居民与海绵建设的交互体验方式,塑造了具有归属感、场地感的海绵景观系统。形成了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城市生态景观,为后期徐汇区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建设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2 以徐汇蒲汇塘(二期)项目为例的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2.1项目概况

蒲汇塘(二期)项目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邻桂林路宜山路。围绕场地东侧与南侧分别是桂林路与钦州北路,北侧为蒲汇塘,河道对面为梦公园。其中场地南侧集中了大量的住宅小区和商业中心。该区生态基地良好,与公园绿地隔水相望,周边主要以高级住宅区与教育科教文化中心为主,红线内全长6.5km,面积9600㎡。

2.2场地问题

场地内区域动线基本满足可达性,但缺乏引导性,场所界面较为封闭,整体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且活动形式单一。在空间布局上,整体缺乏具有冲击力与新引力的视觉焦点。

鉴于上述场地问题,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的视角去考虑,城市的功能应更加多元复合,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文化生活更多美好的向往。我们应当思考,如何建设多元化的海绵城市滨水绿地。

2.3设计思路

项目尊重并呼应基地的环境和历史文化,结合对不同层次和维度的人群使用分析研究,目标为徐汇蒲汇塘滨江绿地打造成多元化的海绵城市示范点,实现创造一个富有意义和激活社交活动的复合功能空间,能满足当地社区活动、娱乐休闲的需求。

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改变了场地传统的排水方式,重新组织雨水径流的途径。利用场地绿化地形地貌,通过透水铺装、可渗透植草沟到净化雨水的花园绿地、具有生态功能的停车场、下凹式绿地等海绵措施的科学设计,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六字方针,使场地的雨水先进入海绵体进行下渗、滞留、净化、再溢流排放,尽量将雨水就地消纳,实现径流控制目标。同时利用场地现有竖向、景观布局等条件,主要采用了雨水花园、早溪等形式作为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以雨水花园为核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科普海绵城市知识,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种与自然联系对话的新体验,让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让全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之中来,充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意识。

2.4海绵城市建设在园林景观策略及应用

2.4.1设计策略与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在全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往往缺水与暴雨内涝是并存的。这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场地的使用者是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的建设与更新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2)社会参与

随着海绵城市版本的升级,结合周边人群定位的分析,将场地更新为雨水花园科普展示与儿童娱乐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儿童活动场地,不仅仅是对生活空间的增加,还有对于水生态的治理,意义让小朋友们他们了解,我们要怎样珍惜我们的雨水资源,从小就接触到海绵理念知识,让他们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水生态环境治理共同成长,为此空间带来一项新的创举,也对小孩儿的教育上,提供了非常好的模范作用。

(3)人与城市的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在实现“下大雨时不积水,下大雨时不内涝,河流水体不发臭,小气候能改善”的基本要求,应遵循“青山绿水林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自然生态保护、河流治理、低影响开发三大系统的综合应用,系统的考虑建筑、广场、园路、绿地、水体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使“水-人-城”融为一体的设计原则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4)低影响开发

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范围内原有的土地、植被不断被硬质铺装等替代,成为了不透水下垫层。这些基础设施在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应该渗透进入地下的雨水成为了地面径流。我国雨水的传统规划方法是通过增大管径和重现期的快排模式,但是人们逐渐意识到雨水并不完全等同于废水,根据自身要求开始探索新的雨水管理理念,基于此人们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

根据蒲汇塘二期所设计的功能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分为渗透、过滤、储存、调节、净化等。场地通过对各类措施的组合应用,该项目可以达到控制径流总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雨水污染和再次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2.4.2海绵城市在园林景观的应用

蒲汇塘(二期)工程的核心段打造成一处“会呼吸”的海绵绿地,“会循环”的生态水廊。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生态特色景观,提出“可科普、可观赏、可游憩、可体验”的滨水空间自然段理念。经计算,结合本项目及上海市的土地特性、建设现状等条件,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目标为不小于 55%。经过计算本项目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87.2%、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为 69.8%,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1)地面硬质雨水收集

雨水花园海绵示范段使用多种海绵技术设施融合在景观空间中,包含硬质设施及软质海绵设施。其中,在道路铺装上,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铺装,可使雨水径流得到下渗、能在一定程度上过滤雨水,去除部分污染物,回补地下水。灵活设计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等多种形式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以达到雨水渗透、水质过滤和防止水土流失等效果,进一步减少路面管道的排水压力,并且在本项目中,通过设计旱溪景观方式这一的特殊技术措施来实现控制雨洪、调节空气中的温度与湿度、同时达到丰富景观效果的等综合目的。而在停车区则采取的是生态型设计方法,通过植草砖铺装,通过暗沟组团形式形成网络排水系统。

(2)地表径流雨水收集

在景观软质设计上,首先选择适宜雨水花园的材料与植物搭配,设计趣味汀步方便近距离观察自然,让雨水设施成为可亲近与互动的天然课堂,享受雨后滞留的水景和潺潺的水声,让人产生视听愉悦。同时场地内景墙、置石以及为了让市民了解更多的海绵城市知识,普及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的理念,让海绵城市建设成为既有规范要求又有市民参与的城市建设工程,让市民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海绵示范段里特地设置了二维码科普牌。升级后的蒲汇塘二期充分利用临近滨水的优势,融入海绵城市等生态理念,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的生态滨水空间。

其次,通过雨水花园的营造,设计植入生境花园理念,根据场地的日照条件、展示效果和维护难度精心设计生态友好设施-昆虫之屋。其材料以环保为原则,主要来源于原生材料的利用。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场地的中间段设置下凹绿地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如何通过海绵设施让花园不会积水,让花草树木在低维护下自然生长,给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让市民真正看到土壤的魅力,近距离观察多种生物的生命状态,营造一处模拟自然的生境花园,感受蓝绿交织之美。进一步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和谐之间的关系。

最后,以雨水花园为核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科普海绵城市理论,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种与自然联系对话的新体验,让海绵城市理念深入人心,让全民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之中来,充分建立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加强了周边社区与滨水绿地的联系,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3)旱溪景观

考虑到为场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态性,在二期项目应用重要的自然生态技术和应用节点措施,设计底部为卵石、碎石的地表沟渠。不下雨时,旱溪就像干枯的河床一样,露出来的依然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景观。当降雨较大时,从雨落管、道路偏沟汇集的雨水在进入其他海绵设施之前,雨水经旱溪时变成细流,并使得雨水径流中存在一些较大的悬浮物被过滤下来,具有滞留与洁净雨水,加强景观效果与意境等多重的功能。

(4)雨水花园

以雨水花园为中心的功能分区利用景观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合理搭配植物与材料的选用成为花园的主角,在与城市景观融合的同时,能够让原本绿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不仅仅使场地具有了雨水调蓄功能外,更有着充满艺术气息的观赏价值。

设计理念更是充满环保意识,遍布雨水花园一周的木栈道就是节约理念最好的体现。项目为了尽最大努力节约资源,在改造场地时,完全保留了原木材料组成的小品设施,通过对原材料的修复与重组,建成了现有的木栈道。同时结合下凹式绿地,使雨水花园收集到的雨水,就可以在花园中心形成一个小水塘,既为市民提供了亲水空间,也为场地小动物提供了休息觅食的场所,为场地新增了一处“滩涂湿地”。

(5)生态空间的营造

整个场地坚持因地制宜, 适地种树, 设计引人上海本土与四化擅物为基调,模拟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突出植物景现的地域特色。在二级防用墙以下区域以耐水温的植物为主, 形成墨西哥落羽杉、水杉混合种植的林地空间,打造大气疏朗野趣自然的滨水绿道。其以上区域选择了较多的开花乔木, 营造春天赏樱、金秋闻香的四时美景。与水之间通过绿化联系, 创造性的将防汛墙隐藏在土底下, 实现视觉上林一体,打造“林园相映,林路相联” 的演水景现意境空间效果。与此同时,在营造生态空间的植物选择,应该满足以下方面:

其一:植物的选择

本项目在植物设计上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植物的选择与搭配考虑到物种的生态性,搭配植物框架、优化功能结构、使种群之间达到平衡的复层群落结构。同时还考虑到项目的物种多样性,实现上层、中层、下层的立体配合,主要以本土植物为主,具有抗寒耐水湿的性能,且具有观赏价值高的植物。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本项目根据场地环境和生态条件选择如下主要植物:(见下表)

主要植物配置表

序号

类型

主要植物

1

乔木

耐水湿

栾树 无患子 红叶李 乌桕

日常

樱花 银杏 榔榆 红枫

2

灌木

耐水湿

杜鹃 南天竹

日常

大叶黄杨 金叶女贞

3

地被

耐水湿

黄菖蒲 香蒲 美人蕉

日常

小兔子狼尾草 二月兰 波斯菊

其二:植物的配置

整体植物景观配置尊重三个原则:

①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以保护大树为原则,,坚持因人制宜、适地适树,设计采用乡土植物为基调,模拟天然植物群落,凸显植物景观的地方特点。

②优化植物群落

掌握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植物群落和各区域的关系,根据各区不同的主题,优化现有植物群落。

③丰富下层植物

改造中要求对不良的林层进行合理的梳理修剪,重点位置需调节中下层植被厚度与种类,更新老化植被,补充地被植物灌木。

④景观多样性原则

从功能分区、结构布置、生境种类、群体组成等方面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态景观空间,做到“林园相映,林路相联”的景观意境。

3 愿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极端天气带来的降水,更是对城市排水系统的一次考验。智慧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及时、实时进行水雨情的在线监测,希望在后期海绵景观项目中融入智慧海绵,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环境保护。

4 结束语

本文以上海徐汇蒲汇塘(二期)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探讨将具有科普意义的海绵城市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解决了滨水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空间的营造、雨洪调控及海绵设施的合理布局。其一,重新构成了项目的生态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雨水内涝与缺水问题的矛盾,达到了有利于雨水资源的收集、过滤、净化与再利用。其二,通过海绵城市雨水花园本身的自净能力,解决了水质和高昂的维护成本问题。其三,应用旱溪景观这一特有的雨水花园景观结构重新诠释了雨季与干旱的景观效应,营造了绿色生态自然景观以海绵雨水花园为核心理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可以给蒲汇塘二期项目提供重要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再大大提升周边居住区宜居的指标、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与生态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也为海绵城市在公共绿化空间与居住景观空间的实施提供重要范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J].浙江房地产,2017(3):4-7

[2]李秋鸿.“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2.

[3]雷佳恒.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花园理念探究 [J]. 城市开发,2023(1):122-123.

[4]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J].南方建筑,2014,161(3):39-43.

[5]车伍.海绵城市相关-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实例[M/CD],https: / /www.doc88.co2018-03-22/2022-12-28.

[6]许志岗.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运用探析[J]规划设计,2019 ( 18) : 55.

[7]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宜居品质 擦亮城市名片——无锡市海绵城市建设探索 [J]. 城乡建设 ,2020(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