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悟”语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1

正确引导学生“悟”语文

喻丽艳

穆棱市明德中心学校   黑龙江穆棱 1575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语文课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读完了一段文字,老师提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或“你读懂了什么?”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个个面面相觑,继而低下了头,不敢看老师,生怕让自己起来回答。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什么原因?究竟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

学生才刚刚接触课文,只读了一两遍,对课文内容还不怎么熟悉,这时,你就叫他说自己的感悟,他是什么也悟不出来的,所谓“熟读精思”,只有在多读几遍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才能把握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进而有所感悟。特级教师张庆说:“语文,读书是最重要的,读书是语文教育的温床,不仅仅在课内法。在课外,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阅读教学中少一点花哨,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读书,读出味道,读出疑惑,读出感悟。”书读多了,知识储备丰富了,对文本的感悟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

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师生相互交流融洽,学生敢于说话,无所顾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感悟理解能力也应是最强的。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我们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白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幼稚与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损索他们的思维方式。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弯下腰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你说、我说、大家说”。提出一个问题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用鼓励的语言和目光去期待。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自主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必将得到充分的张扬。  

同时,我们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关注他们真切的感受、悄绪的体验、学习的幸福感,让孩子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适时地点拨,热情地鼓励,让每个孩子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相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一定能愉快地、用心地去感悟文本,并积极地和老师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所悟所得。

三、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把要点、知识点乏味地讲给学生听,不如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己主动去感悟,获得知识。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所获得的知识,一定比老师直接告诉他的记得更牢。

(一)抓住关键词句重点感悟。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对理解课文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心里为什么难过?可让学生通过理解下文的“重担”、“翻山越岭”等关键词语来体会母亲肩上责任之重,生活之艰辛,把子女抚养大多么不容易,从而感悟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切身体验,与生活相链接。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进行语文教育活动时,学生的生活一旦被触及,学生就会觉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可亲可近,课文中的语言便会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

(三)重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据研究,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低年级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要形象思维的支持。

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往往是为了突出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而精心绘制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做到图文结合,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他们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而且有益于他们留下形象、鲜明、深刻的印象。

另外,可让学生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看到文字,就想象到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景,想象自己已经身临其境,让自己更好地与文本结合在一起,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四)质疑感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课文内容甚至标点符号等进行质疑,并在不断思考、讨论、释疑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高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教师要吃透教材

教学前,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吃透教材,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进入文本,感悟文本。“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水之积厚方能负大舟”,教师心中拥有一片浩瀚的大海,才能负载学生思维航行的小船。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应作好充分的准备,要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让学生轻轻松松“悟”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