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 2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钟丽华

唐山市丰润区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河北唐山064000

1.引言

心律失常为患者心脏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而导致的患者心跳不规律、心跳过快、心跳过慢等临床症状,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人常见的健康挑战。在临床,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更有甚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对于临床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以及临床治疗意义。在进行治疗期间需要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知,通过了解心律失常的预防以及治疗方式,帮助公众以及患者更好的认识心律失常,掌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挽救生命。因此,心律失常的预防以及治疗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以及较高的社会价值。

2.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

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在临床是指患者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奏出现异常,并且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出现异常,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或者是速度出现异常。相关致病原因为患者心脏电信号出现传导异常等。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为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致病部位在窦房结。窦性心率过快是指患者的心率远超于正常的心率值,而窦性心律过缓在临床是指患者的心律超过正常的水平以下,窦性心律不齐则是指患者的心率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出现节奏不规律等。房性心律失常来于心房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均会引发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出现下降,引发患者出现胸闷等临床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来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性颤动等。心律失常较为严重的疾病,尤其心室颤动,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猝死。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的来源在房室交界区的心律失常疾病,在临床较为少见,但是也会引发患者出现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传导阻滞主要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等,相关传导阻滞均会引发患者的电信号传导受阻,进一步引发心率减慢或心脏节奏异常。

3心律失常的风险因素

非可控风险因素

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心脏电传导系统也会出现对应的变化,增加心律失常的相关风险。部分心律失常还会与患者的遗传因素有关,如常见的心律失常综合症等。部分先天性结构异常的患者在临床患有心律失常的概率较大。

可控风险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提高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临床一般会对长期吸烟、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患者如果长期服用特定类药物,如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也会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是指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出现异常,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电解质异常引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如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等,可能会提高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4.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

在日常生活中,应保证患者摄入足够量的蔬菜以及水果,避免患者长期食用高盐、高糖、高脂类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机体疾病健康状态,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干预措施,监督患者进行跑步、慢跑等较为慢性的运动,提高患者心脏的耐受力。吸烟以及过量饮酒也是引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临床生活中应指导患者进行戒烟,并且限制患者酒精类食物的摄入量,保证患者每日具有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脏康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帮助患者进行饮食、运动以及生活预防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不良状态。

心理压力管理

在临床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放松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分享,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缓解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保证患者的治疗治疗。如果患者在进行临床预防过程中,对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因素具有疑问,可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

风险因素控制

定期采用医学影像学指标以及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的方式,帮助患者分析机体的具体情况,并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疾病特点并嘱患者按规律用药,控制患者的病情,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营养物。在极端天气地区活动时应注意保护心脏,避免患者出现过度劳累。

  1.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最主要方式,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机体状态给予患者特定的临床药物治疗措施,分析患者的情况,保持患者的正确治疗体系。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包括钠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也会存在着副作用,因此临床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在临床一般是指心脏电复率、射频消融术等方式,以通过采用针对性的干预方式,保证患者心脏内的电信号传导路径正常。对于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植入式心脏除颤器,防止心脏出现骤停,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

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因素,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保证患者在临床的作息时间,避免患者出现过度劳累等,避免患者熬夜以及饮食不规律。同时应保持患者的良好生活习惯,在进行睡眠时应保持深度睡眠,防止睡眠引发的心律失常。

针对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的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应给予正常的针对性治疗措施。比如说患者患有阵发性心动过速,临床可以采用刺激迷走神经的方式,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可以用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的方式,定期还应进行抗凝治疗,防止出现血栓。

6.心律失常的新兴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为临床修改人体基因来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在进行基因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基因突变而引发的遗传性心律失常,通过基因编码技术纠正或替换致病的基因,恢复心脏电传导系统的正常功能。

细胞治疗

细胞治疗在临床是指利用细胞移植以及细胞产物进行治疗,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细胞组织的方式,避免患者出现不良事件。通过分化体内的心肌细胞,参加心脏的电传导过程,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脏跳动。

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调节治疗在临床试试通过调节患者神经系统起到临床治疗疾病的目的,通过刺激患者的迷走神经,减缓心脏的跳动速度,降低心率,并改善患者的心率失常事件。还可以采用脊髓电刺激的方式探索临床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

7.结论

心律失常会引发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如常见的胸闷、乏力等,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正常功能。部分心律失常引发患者出现猝死等,均会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因此,临床应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临床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患者的疾病做到有效预防,在减少疾病发生的同时可以控制医院的医疗支出。合理的治疗策略也离不开优质的预防措施,临床应通过预防以及治疗相结合,避免出现医疗资源的浪费。伴随着心律失常的深入研究,新治疗方式也在进行不断进步,临床可以通过新治疗方式增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分析治疗方式的有效性,可以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也可以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医学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