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的影响

王腾飞 吉四辈 王超伟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 453000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服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10mg/次,1次/d;观察组20mg/次,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Lp-PLA2、血脂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p-PLA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斑块;Lp-PLA2;血脂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颈动脉斑块作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瑞舒伐他汀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不仅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还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对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探究目前关于10mg和20mg两种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中2022年9月至2023年4月期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58岁至83岁,平均年龄(76.82±1.43)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7岁至82岁,平均年龄(77.33±1.29)岁。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如性别、年龄、病情等均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瑞舒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10mg/次,1次/d;观察组20mg/次,1次/d。
都进行3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p-PLA2,检测治疗前后的患者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自使用均数±标准差、率表示,之后分别实施t检验、X2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时间段

分组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

斑块面积(cm2

治疗前

对照组(n=25)

1.89±0.67

0.99±0.32

观察组(n=25)

1.86±0.72

0.97±0.21

治疗后

对照组(n=25)

1.46±0.47

0.85±0.29

观察组(n=25)

1.19±0.36

0.61±0.24

t

2.280

3.188

P

<0.05

<0.05

2.2对比组间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组间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

分组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HDL-C(mm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25)

6.48±0.52

3.63±0.42

1.93±0.41

1.43±0.27

3.78±0.43

2.12±0.36

1.38±0.27

1.79±0.36

对照组(n=25)

6.46±0.59

4.78±0.52

1.92±0.42

1.64±0.21

3.69±0.52

2.64±0.46

1.36±0.25

1.53±0.33

t

0.127

8.602

0.085

3.070

0.667

4.451

0.272

2.662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对比组间患者的Lp-PLA2指标水平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p-PLA2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p-PLA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组间患者的Lp-PLA2指标水平

分组

Lp-PLA2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25)

327.27±4.33

158.64±3.33

对照组(n=25)

327.38±4.34

215.61±3.34

t

0.090

60.396

P

>0.05

<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之一是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血栓栓塞。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健康和医疗资源带来了巨大负担[2]。因此,研究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瑞舒伐他汀,又称他汀类药物,是一种广泛用于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属于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3]。此外,瑞舒伐他汀还具有其他附加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这些作用可能对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积极影响。瑞舒伐他汀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从而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4]。此外,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还可以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形成等机制,进一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瑞舒伐他汀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0mg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在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上可能具有更强的效果[5]。研究显示,该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可进一步显著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体积和密度,改善斑块的稳定性。这可能与剂量增加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增加有关,从而加强了对斑块形成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20mg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同样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液中Lp-PLA2水平。这表明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具有更强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能力,从而减少了Lp-PLA2的释放和活性。这一效果可能与20mg剂量所达到的药物浓度有关,使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20mg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相比10mg剂量更有效地降低血脂水平。在这个剂量下,TC、LDL-C和TG水平进一步下降,而HDL-C水平进一步增加,这进一步减少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综上所述,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有利于改善颈动脉斑块、Lp-PLA2及血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兆欣,刘江月,李静静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01):46-50.

[2]闵捷,陶涛,汪亦奇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18):2687-2690.

[3]李云,秦历杰.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2):33-36.

[4]冯念,卢沈华,潘少华.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肥胖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清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网膜素-1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8,28(04):47-51.

[5]解蓓.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7):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