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7
/ 2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

王小蕊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2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基本问题和基本要求两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旨在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首先应着重于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构建有效评价体系,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其次应注重学生主体、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最后要通过优化教师培训、支持多元发展等手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专业发展

高校思政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加强思政课专业知识与多元发展机会,已成为教师培训中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然而,在当前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的基本问题。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1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基本问题

1.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更新与深化

内容为教学根本。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更新与深化是推动思政教育有效进行的关键。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当贴近时代潮流和学生实际。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问题不断涌现,传统教材往往难以覆盖。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社会热点、前沿理论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结合课程教学基本内容设置课堂思政教学目标,更新课堂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时代需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教学思政内容的组织上,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一成不变的课堂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学习倦怠,因此应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丰富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教学中的思政课内容应不断更新与深化需要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交叉和跨界融合。思政课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政治理论,还应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提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多维度特征。

1.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

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课堂思政的有力工具。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信息获取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结合多种方法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安排课堂的案例分析讨论,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联系到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基于学生分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互动和思想碰撞的有效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角色扮演则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问题,增强对多元观点的理解。教学技术手段方面,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如图表、视频等,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应用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渠道,拓展课堂内容。部分高校也提供课堂即时互动工具,如互动投票、在线问答等,在课堂中也要充分利用,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摆脱对课堂思政理论说教的固有印象。

1.3教师专业能力和角色素质提升

高校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的专业能力和角色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识水平和思想素养,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以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和深度。其次,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政策和时事动态,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角色素质方面,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引领者和道德楷模。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师风,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最后,教师还应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参加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自我反思和同行评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2.1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构建有效评价体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明确设定是确保思想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关键,明确定义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方向,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教学目标这需要明确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使学生在思维层面和道德素养上都有所提升。例如,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这些目标应与国家政策和高校的育人理念相契合,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障。评价体系应包含多个维度和多种评价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评价体系不仅应关注知识的掌握,更应涵盖学生思辨能力、价值观塑造等方面。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论文、讨论、实践项目等,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表现。例如,可以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个人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从知识理解、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及时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评价体系还应具有动态性和灵活性。随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优化。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评价方式,以确保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长。

2.2注重学生主体,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思政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关注其思想、感受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更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共鸣,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知识。此外,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资源等,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随着教学工具的与时俱进,思政教育也应选取适宜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线资源和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互动环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灵活运用教材、教具、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3优化教师培训,支持多元发展

教师培训优化是提升课堂思政教学的关键一环。教师培训更是应当注重思政课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培训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和时事动态的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研讨和分享。培训内容应贴近实际教学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核心要点和教学技巧。其次,教师培训应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和机会。除了传统的集中培训,还可以开展研讨会、讲座、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竞赛、教学项目和教学研究,以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最后,高校还应提供专业发展的支持机制。这包括建立教师发展规划和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职业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机会。同时,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师发展基金,资助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培训机构、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促进思政课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建构既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也蕴藏着丰富的机遇和可能。通过深入探讨基本问题和基本要求,可以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路。高校思政课应当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升思政教育效果;为教师提供更加优质、多元的专业培训和发展途径。通过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和满足基本要求,可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未来,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韩平.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中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要求[J]. 才智, 2024, (06): 52-55.

[2]吕连凤. 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建构探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 42 (11): 139-143.

[3]任立华. 高校思政课CCPA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41 (05): 149-151.

[4]陶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文理导航(上旬),2020,(09):85.

[5]任东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与实践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12):25-27+54.

[6] 陶小平,韩文书.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选择[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2):79-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