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项目后评价模式的实践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企业创新项目后评价模式的实践应用

孙晓莹 贾文强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青州卷烟厂  山东省青州市 262500

摘要:创新项目是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随着企业内部创新项目逐年增多,如何提高创新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创新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与应用转化,是当前创新项目管理的重要难题。本文探索了企业创新项目后评价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了创新项目的闭环管理,完善了创新管理体系,强化了项目动态管控,助推了成果价值向实,促进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其他企业建立创新项目后评价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企业;创新项目后评价;创新管理;闭环管理

、创新项目后评价的主要做法

成立工作机构

成立后评价管理推进领导小组,为创新项目后评价提供资源支撑,审议创新项目后评价分析报告,批准奖惩措施等。组建后评价实施办公室,负责制定创新项目后评价推进实施方案,组织创新项目后评价、现场评审、形成后评价报告、提出奖惩标准等工作要求,为项目后评价提供保障。组建后评价自评小组,明确后评价工作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等内容,为创新项目后评价推进提供坚实支撑。

制定实施方案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与实施创新项目后评价机制工作进行科学分析,明确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人(Who)、何因(Why)、何法(How),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任务目标。

(三)确定后评价范围

确定后评价项目范围,编制获奖励创新成果汇总表,按时间、项目类别、部门、获奖情况等进行编号,形成独一无二的标识,通过“清单式管理”,便于创新项目管控。

(四)确定后评价内容

一是真实性评价。评价项目是否存在虚假创新、无效创新、重复创新等现象,后评价过程中是否存在故意隐瞒、造假等行为。二是项目持续性评价。对项目的可持续状态、能力及是否具备改进提升空间等进行评价。三是项目目标评价。对照原定目标要求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项目实际实现情况及变化,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四是项目效果评价。对项目运行状况、技术经济效益、成果固化、推广应用等进行评价。

(五)确定后评价方法

项目后评价主要采用对比法和满意度调查法两种分析评价方法。一是对比法,根据后评价调查得到的项目实际情况,对照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的目标,以及其他指标,找出偏差和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和经验教训。二是满意度调查法,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适用部门、对象等对项目的满意程度,为项目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六)搭建评价指标内容

按照PDCA原则,对项目的过程真实性、目标、效果、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包含成果编号、成果类别、成果名称、成果负责人、当前是否运行、运行起止时间、项目设定目标、目标达成情况、实际运行情况、技术/经济效益情况、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成果体现及固化情况、推广应用情况内容。

(七)确定后评价推进流程

首先,由各部门组织本部门后评价人员,进行项目自评,并进行整改;然后,组织各专业小组、抽取专家库成员,依据评价事项现场开展创新项目后评价现场验证,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实地检查工作分析报告。

二、创新项目后评价发现的问题

(一)选题创新性不够

一是课题选题时没有充分了解行业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导致项目运行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因政策因素、技术升级、设备改造、管理改变等原因导致的项目终止;二是选题没有紧紧围绕企业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解决的多是临时性问题,而对于真正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和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存在畏难情绪,立项热情不高;三是课题小组选题时对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不足,过于依赖现有技术和方法,选择已知和可控的路径,缺少创造性的选题。

(二)目标制定不合理

不合理的目标影响创新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难以实现项目的预期效果。在项目目标制定过程中,存在若干问题:一是目标过于宽泛或模糊,缺乏具体的指向和细化的目标描述,导致目标不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目标缺乏挑战性和前瞻性,难以激发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影响项目的创新性和成果实效;三是目标缺乏明确、可量化和可衡量的指标,导致无法精确评估项目的效果和成功程度;四是目标过于理想化或不切实际,与项目资源、时间和能力不匹配,导致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三)项目量多但不精

一是部分项目之间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存在重复研究、低质量研究,创新成果推广利用率低等现象;二是部分创新项目的研究内容针对性不强,存在为创新而创新等现象,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耗用时间长、人员精力分散、产出效果差等问题;三是部分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上不能实现“标本兼治”,对于一些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地研究,只是提出了一些“可能管用”的办法去进行尝试,没有科学地运用创新方法,无法从机理上进行阐释,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导致创新效果不理想,没有真正激发实现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知识管理不到位

一是创新项目产出成果资料管理不规范,知识资料由创新团队自行管理,部分部门没有对相关资料进行统一归档和管理,导致知识垄断;二是知识资料丢失,部分项目没有完整和准确的成果固化记录,相关成果文件和技术资料不能提供,导致知识流失,不利于项目的持续改进以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及转换能力弱,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关键成果没有及时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转化率较低。

三、解决对策

(一)严控项目选题立项

持续加强项目选题立项管控,一是完善项目立项评价机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创新项目立项原则,提前预判项目成果价值,将其作为是否立项的重要评价指标;二是增加指令性课题数量,结合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管理诊断结果等,深度发掘企业当前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策划形成指令性课题,提高项目立项质量;三是控制创新项目总数,鼓励相近研究方向项目合并整合申报,确保立项课题解决的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二)建立成果转化应用评价机制

重视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将成果转化应用作为项目评审的必要条件,写入项目评分标准;二是增设成果转化应用专项奖励,建立成果转化应用专题档案;三是对成果转化应用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评价验证,对持续性应用较好且产生了二次创新的成果,再次给予奖励。以此来真正促进成果的落地生根,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三)强化知识管理

一是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做好知识的规范管理和安全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协作和传承,避免知识垄断及丢失现象;二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和工具的应用,用好知识管理库,做好知识的留存和共享,提升知识管理效率和效果;三是定期开展知识管理的评估和审查,督促创新团队及各部门对知识资料进行归档管理、共享及知识产权转化,推进知识资产的价值实现。

四、结语

创新项目后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实施,形成了从创新立项、过程管控、落地达效、项目评估、良性运行的PDCA闭环管控,强化了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激发了创新内驱力,确保项目开展规范性和创新成果实效性,提高职工创新创效热情和成果转化效率,为保障产品质量、提升设备效能、优化管理流程、夯实安全管理等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有效解决创新工作中成果转化应用不充分、项目持续运行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