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探讨

赵娇

盘州市安宁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537

摘要:目的 评估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我院2021年6月—2023年1月收治的52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氨磺必利(A组)和利培酮(B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PANSS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过6周的治疗,A组和B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然而,B组在体质量增加、催乳素升高、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虽然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方面的疗效相似,但氨磺必利在安全性方面可能优于利培酮。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安全性。

关键词:氨磺必利;利培酮;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安全性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对于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于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1]。然而,不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也不同,对于患者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比较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时提供参考依据,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在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52例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我院2021年6月—2023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A组和B组各26例。A组男8例、女18例;年龄范围42-73岁,平均(57.50±7.75)岁。B组男7例、女19例;年龄范围45-76岁,平均(60.50±7.75)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在统计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和批准,确保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道德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③对氨磺必利或利培酮过敏的患者;④不能配合治疗或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A组患者服用国药准字H20080217,珠海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的氨磺必利,初始控制服用量为50mg·d-1,每日两次,并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逐步在1周内增加剂量至100~800mg·d-1

B组患者服用国药准字H20010309,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利培酮,初始控制服用量为1mg·d-1,每日两次,并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逐步在1周内增加剂量至2~5mg·d-1

    所有患者均接受6周规范治疗。针对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双眼上翻及斜颈、静坐不能及失眠等),可以考虑短期使用苯海索或苯二氮类药物缓解[2]

    1.4判断指标

(1)由2位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时采用PANSS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综合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精神症状越严重;(2)观察统计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计算对比两组总发生率。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于满足正态分布条件的连续变量,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来描述,采用t检验;分类数据用频数和百分比来表示,并通过χ²检验来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当P<0.05时,则认为这种差异是统计显著的。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A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5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为96.15%;B组患者接受治疗后14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为92.31%。对比两组总有效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x2=0.120,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

从组内比较来看,A组和B组在治疗前的PANSS评分都较高,经过6周的治疗后,两组的PANSS评分都显著降低,说明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组间比较来看,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A组和B组的PAN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PANSS评分比较(分,x±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周时

t

P

A组

26

80.37±12.16

44.02±4.58

18.512

<0.05

B组

26

80.22±11.50

43.51±4.62

19.415

<0.05

t

0.120

0.425

P

>0.05

>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从A组和B组的比较来看,B组在体质量增加、催乳素升高、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但两组在心电图QTe间期延长、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例数

体质量

增加

催乳素

升高

心电图QTe

间期延长

肝功能

异常

急性肌

张力障碍

静坐

不能

A组

26

4(15.38)

4(15.38)

2(7.69)

1(3.85)

3(11.54)

3(11.54)

B组

26

17(65.38)

15(57.69)

2(7.69)

2(7.69)

15(57.69)

14(53.85)

X2

31.260

29.651

1.072

0.878

3.685

3.44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症状群,包括幻觉、妄想和行为异常等。与早发性精神分裂症不同,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不伴随明显的人格或智力衰退。患者往往在发病前就有一些性格特点,如倔强、自负或偏执固执[3]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是两种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氨磺必利是一种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其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大脑中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来减轻精神病症状。利培酮也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和怀疑等。它的药物作用主要是通过拮抗大脑中的多巴胺D2受体和5-HT2A受体来减少精神病症状。同时,它还可以提高前额叶皮层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4]

本文针对收治的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B组采用利培酮治疗,通过对比发现,A组总有效为96.15%;B组总有效为92.31%。两组总有效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PANSS评分都较高,经过6周的治疗后,两组的PANSS评分都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两组PANS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

另外,通过对比得出,B组在体质量增加、催乳素升高、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这表明在利培酮治疗组中,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利培酮的药物作用机制有关,因为利培酮可能会影响某些生理过程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但两组在心电图QTe间期延长、肝功能异常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氨磺必利和利培酮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时,在这两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
    综上所述,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治疗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但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可能不同。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灵琳,陈媛.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3,52(13):1007-1010.

[2]丁木兵,宋传福,蔡昌群,etal.利培酮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20,027(005):433-437.

[3]王清溪,赵琳,王硕.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049(003):447-450.

[4]应翔,程韬,沈学谦,.精神分裂症患者氨磺必利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泌乳素水平及认知功能相关性[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039(011):1464-1469.作者简介:赵娇,女,1985-03-19,汉族,贵州省盘州市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从事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