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对提高新入职护士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3

规范化培训对提高新入职护士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刘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150000

摘要:目的 规范化培训对新进护士职业能力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方法 以哈尔滨市某医院为例,选取2022年1月-12月入职的35名护士列为观察组,并对其提供规范化的培训并对考核进行干预,选取2023年1月-10月所入职的35名护士列为对照组,只为其提供常规化的培训,综合评估两组护士在实践、理论以及核心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士相比,在思维方式、护理实践、领导潜力、人际关系以及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观察组更出色(t=4.430、5.530、4.533、5.028、4.347,P<0.05)。观察组护士实践操作和理论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t=23.830、32.291,P=0.000)。结论 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规范化的培训和考核。

关键词:培训;护士;职业能力;

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的需要也越来越多,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因此,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为使护理专业学生尽快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尽快完成由实习护士向护士的角色转换,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目标地进行规范化培训,以便于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的需求。目前,受诸多因素影响,护士入职培训以及考核标准并未达成统一,具体的实施过程也因地区、医院的不同存在差异,同时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无法保持统一。近几年间,不同地区的三甲医院针对新入职的护士开展了规范化的培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因此,对于医院护理部门来说,规范化的培训能够给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而使得医院的护理队伍更加稳定。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哈尔滨某医院为例,将2022年度新入职护士以及2023年度新入职护士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人数分别为35名,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为22-28岁,观察组则为23-29岁;其中对照组35名护士中,本科人数为11名,大专人数为24名,观察组本科人数为9名,大专人数为26名;平均年龄分别为(23.82±2.05)岁、(24.06±1.98)岁。相比之下,两组护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所选取的护士要排除具备临床工作经验以及非应届毕业生。主要的纳入标准:第一,所学专业为护理学;第二,年龄不低于18岁,第三,入职时为应届毕业生,第四,对于本次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并同意纳入此次研究。

(二)方法

针对观察组护士,构建规范化的培训方式以及考核干预:首先,制定规范化的培训制度。护理部门要召开相关会议,并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小组,主管护理训练的副院长负责主持,并由护理部的骨干成员对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并参照《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出适合本医院特点的护理人员培养方案。新进护理人员都要经过一个为期一个月的统一训练,然后再分配到不同的科室进行轮转和训练。其次,护士长要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责任心的护理人员担任带教教师,在训练之前,先将理论知识灌输给新入职人员,然后让他们跟着带教教师去做一些治疗工作。同时,带教教师还需要向新入职的护士讲解医院的有关规定和规章制度。在此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的原则,并在实际的案例中加以指导。在集中训练的过程中,向护理人员分发教学计划表,要求全体新进护理人员必须参加,授课教师着重向新入职护理人员传授本科室的重难点疾病和基础护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学习和掌握。带教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向新入职护士进行讲解,同时要让护士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基础护理工作。再次,实践能力培训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完成基础的理论教学后。让护士实践操作技能通过不同部门的轮转得到提升,同时,带教教师也要针对不同科室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践教学,利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让新入职护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后,对观察组护士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实践能力的考核要在护士在不同科室轮转至少三个月之后进行,而理论考核在带教老师培训之后便可展开。对照组护士入职后进行的常规培训较为简单,一般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主要方式为大班制的统一培训,培训时间为一个月,技能及理论知识考核由护理部统一组织。

(三)观察指标

培训结束后,对观察组和对照护士分别从思维方式、护理实践、领导潜力、人际关系以及专业知识储备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法分为5级,分数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的核心能力越优异。

表1 比较2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x±s),分]

组别

思维方式

护理实践

领导潜力

人际关系

专业知识储备

观察组

29.24±2.10

26.01±1.10

25.27±2.14

24.14±2.11

18.90±2.41

对照组

27.52±1.08

24.53±1.20

23.50±1.03

21.04±3.10

17.03±1.02

t值

4.430

5.530

4.533

5.028

4.347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四)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为标准,对所得出的数据进一步分析,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是通过t检验,同一组的组间数值比较采用x2检验,要想使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那么p值不得高于0.05。

二、结果

(一)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护士核心能力评分

通过数值比较所得出的核心能力指标评分可以得知,观察组护士在每一个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评估2组护士考核成绩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士无论是实践操作还是理论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评估2组护士考核成绩[(x±s),分]

组别

操作

理论

观察组

94.41±1.20

95.28±1.29

对照组

88.24±1.02

85.52±1.31

t值

23.830

32.291

P值

0.000

0.000

三、讨论

新入职护士不管是实践操作技能、护理实力以及临床实战经验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并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态。在工作过程中,需要由医院进行组织的培训。由护理部负责为新入职护士制订标准化培训方案,确保护理质量,提升新入职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新进的护理人员具有较少的临床经验,而经过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培训,可以使新进的护士能够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护士。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培养出独立的思维能力、临床思维方式、护理实践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核心能力指标评分对比,观察组护士在多个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由于对观察组护士所开展培训较为全面,教学内容丰富,将基本的职业素养、医患之间的良好沟通、护理理论知识以及临床教学等多个方面纳入了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会对护士进行系统性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以医院不同科室的主要工作内容、护理精神以及基础疾病知识为主。培训完成后进行科室轮转培训,这一时期的培训主要针对各科室的专业护理操作进行,目的是让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不同科室的专业护理操作技能及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际护理工作的执行能力。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与病人进行沟通,而在工作中,则要走进病人的房间,加强护患之间的联系,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护理技巧。带教教师要注重培养护士的发散性思维,对病人提出的有关护理问题要认真思考,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新进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除了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还要经常和护理人员交流自己的工作经历,使他们的核心素质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新入职护士职业能力规范化培训的思考

(一)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

规范化培训的目标要清晰明了,并且具有可衡量性。目的是要覆盖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包括基本的护理技能,能独立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技巧等。明确了培养的目的,就能为以后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和针对性。在培训方案中,专业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需要来进行。在传统的护理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如输液、心肺复苏以及注射等。除此之外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涉及护理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突发事件的处理、护患关系的处理等。在教学过程中,可邀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临床护理人员参加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践。如何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对训练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在新形势下,护理专业教师必须采取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教学方法对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另外,通过仿真仪器、虚拟现实等手段,对护理人员进行动手操作培训,增强其动手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上岗前训练是新进护理人员进入工作环境的第一步,是进入工作岗位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介绍医院文化、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护理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强对病人日常护理、急救等基本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岗前训练是对在职护理人员所进行的一种连续性的培训,目的在于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科研工作以及创新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为实际工作提供了依据,而实际操作又能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所以,在职培训要合理分配好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比重,使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三)组建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

临床实践带教老师选拔主要以教学经验为主。带教老师应具有较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技术水平,能对新进护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教育经验是指培训者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播,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教育技巧与教育技巧,能有效地向新进护理人员传达知识与技能。另外,优秀的交流技巧也是挑选培训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培训者必须具备与护理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及时的反馈与引导。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技巧,能将所学的知识及技巧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新入职护士,以提高新护士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培训者进行定期的考评,以保证培训的质量。评价与考核要从教学内容、方法和结果三个层面进行。通过考评,能找出教员在讲课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与引导,促使教员持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准与品质。

(四)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在评价机制中,定期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定期的笔试、实践考核和临床观察,对护理人员的学习进展及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内容要涵盖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保证评价结果能真正体现护理人员的能力。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护理人员,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与建议,使其改正错误,提高技术水平。评价体系要以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护理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时,要根据实际工作条件,创设不同的临床情景,使护理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与处理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培训,使其实际工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

(五)加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护理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应当强化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建议在实习过程中增加实习时间以及实习的机会,进而增强实习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临床实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学质量对新进护理人员的学习成效及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临床医师或高级护理人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要有具体的教学方案以及规范的操作程序,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临床医师的交流与合作。护理和医学在整个卫生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加强医护人员的有效交流和配合,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重要保证。

结语:新入职护士通过标准化培训,能够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医院的工作环境中,并且能够在规范化的培训中培养一定的专业技术与操作技能,通过训练,新入职护士在思维方式、护理实践、领导潜力、人际关系以及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对新进护理人员的迅速成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要充分发挥规范化训练的功能,改进训练制度以及方式,为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护理人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晓安,马静,宋笑冲,等.目标与关键结果管理法在护士规范化培训新模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23, 38(1):5.

[2]国梅.规范化培训结合案例模拟竞赛对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 42(15):2707-2711.

[3]彭晓燕,白彦慧,李平,等.基于信息化平台的适时教学模式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光明中医, 2023, 38(2):4.

[4]陈丽佳,莫兰,毛雷音,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培训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河北医药, 2023, 45(11):1751-1754.

[5]王辉.个人岗位胜任能力为基础建立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效果[J].河北医药, 2023, 45(5):79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