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3

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观察

刘琳 

辽宁大学医院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目的:探究在校大学生发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间发热大学生80例,运用抽签法为参照组(n=40,常规护理)、实验组(n=40,个性化护理);评估两组护理前、护理后心理状态、退热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状态、退热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较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发热大学生中的开展,患者心理状态较前有所好转,经护理后可促进其迅速退热,促进其健康恢复,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发热;综合护理;在校大学生;效果

发热时指机体因其他疾病因素、致热原作用中引起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改变时,机体温度异常升高,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口腔、腋窝、直肠等温度异常超过37.3℃、37℃、37.6℃情况下,又或者是1天内体温波动范围在1.2℃异常则为发热[1]。此病是临床、生活中常见病,多由感冒、胃肠道不适等因素诱发,常见人群以中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儿童等常见。有研究指出[2],随着近年来各大学生因学业压力大,日常活动较少,致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又因温度骤然下降,引起发热的发生,而持续性的发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同时患者心、肝等重要器官均会受此病损伤,进而引起脑损伤、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出现,对其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3]。而因对其机体产生伤害较大,患者日常活动易受其影响,因疾病因素易出现焦虑等情绪,采取何种有效的护理措施现已成为学校医务室护士重点解决问题之一。因此,本文研究在校大学生发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80例发热大学生患者于2022年5月-2023年7月作研究样本,依照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各40例;其中参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9-23岁,平均(19.87±0.32)岁;实验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23岁,平均(20.07±0.35)岁;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1)均符合《内科学》[4]中疾病诊断标准;(2)参与实验期间临床资料未丢失者;(3)征得患者实验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患者;(2)心功能严重不全者;(3)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每隔2h监测体温1次,期间观察患者疾病变化,并在日常中指导患者进行适量锻炼,加强与患者交流,配制健康营养充足的健康饮食;若体温未超过38.2℃,可予以湿毛巾、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式干预,必要时告知医生采取药物干预。

实验组予以个性化护理:(1)降温:校医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并采取化学降温、物理降温两种方式干预,通过调节患者中枢神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热,并促进散热,以此达到降温的目的。每予以1次降温措施前,先详细记录患者体温,并在开展措施后的30min在监测1次体温,于体温单中密切记录。(2)休息:嘱患者非必要事情下,需绝对卧床休养,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此减少机体能量的消耗,同时在此期间可提供患者干净、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并开窗通风,每天至少3次,尽可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促进其快速康复。(3)饮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状况及饮食喜好,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计划,嘱其需每日摄入热量饮食,并提醒患者每日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在进食期间还需摄入优质蛋白质等食品,秉持高流量高蛋白、少食多餐等饮食原则,并强调多饮水的重要性,每日饮水量至少2000ml,促进新陈代谢。(4)心理:体温上升期,患者可出现发抖等症状,因此易产生焦虑等情绪,而面对焦虑情绪较严重患者,需面对面进行交谈,以此了解其焦虑因素,并予以个体化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学生家属帮助,尽可能满足患者各合理需求,予以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社会支持,使患者病期所受护理措施存在较大舒适化。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护理前、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总分50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总分5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焦虑及抑郁程度越高。

(2)评估两组退热时间:包括首次退热时间、最终退热时间。

(3)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满意>90分,较为满意>85分,不满意<75分等三个选项,采用医务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统计。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以±s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以%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P<0.05为有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

护理前两组心理评分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与参照组相比较低(P<0.05),详细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n=40,分)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参照组

40.51±10.25

29.52±8.67

33.84±9.37

25.43±5.32

实验组

39.64±10.07

14.28±2.13

32.25±9.18

13.65±2.27

t

0.383

10.796

0.767

12.881

P

0.703

<0.001

0.446

<0.001

2.2 两组退热时间

实验组退热时间与参照组相比较低(P<0.05),详细见表2。

表2 退热时间(n=40,±s)

组别

首次退热时间(h)

最终退热时间(d)

参照组

11.25±2.54

6.12±1.37

实验组

7.67±1.14

2.57±0.34

t

8.133

15.906

P

<0.001

<0.00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

经对比,实验组满意度100.00%与参照组77.50%相比较高(P<0.05),详细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n=40,例)

组别

满意

较为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参照组

17

14

9

31(77.50)

实验组

26

14

0

40(100.00)

χ2

-

-

-

10.141

P

-

-

-

<0.001

3 讨论

发热是指机体温度高于正常温度,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致使体内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属于一种异常症状。正常情况下,体内温度需要保持在36.3℃到37.2℃之间,若体温高于37.2℃,就属于发热情况,是一种异常现象,多是因为感冒、肺炎等疾病导致,若患者出现了这种情况,需及时到医院检查,若体内温度在37.3℃到38.0℃之间,则属于低热[7]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婴幼儿等为发热常见人群,但随着社会稳定发展,多数高校学生在校内期间,因环境的改变,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保健能力相对缺乏,同时又存在吸烟、饮酒、过度节食减肥等不良生活习惯,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引起发热发生,而校医务室针对此现象,现决定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干预[8]。个性化护理是通过提供高质量、针对性护理,其旨在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关怀及专业护理等,以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预后。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对比未体现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状态、退热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均较低(P<0.05),原因在于:在大学生患病期间,通过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予以合理、个体化护理措施干预,并对其病期科学饮食、休息等予以重点强调,告知多饮水的优势,以此促进体内快速散热,避免脱水情况发生;而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时提供患者护理支持,可有效控制其体温变化,并促进其健康恢复,是海蜇体温快速恢复至正常状态[9]。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参照组相比较高(P<0.05),分析原因:个性化护理是以现代护理模式优化而形成的新型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来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旨在为患者提供温馨、专业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提供舒适环境、给予个性化关怀及高质量护理服务等,密切关注患者身心健康,为其生病期间提供舒适、愉悦的护理体验,以此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10]

综上,针对发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干预,可促进患者疾病恢复,体温较前恢复良好,其负面情绪亦得到较高缓解,护理满意度相对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清. 风险防范式护理联合家属认知行为干预对感染性发热患者心境状态及家属照护能力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2):253-257.

[2]刘英慧,荣宁宁,周庆俊,等. 发热门诊留观患者护理行为期待的质性研究[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5):83-85.

[3]李媛,叶红芳,褚红,等. 物理降温在住院发热患者中的循证护理实践[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2):1475-1480.

[4]陆再英 , 钟南山 . 内科学 [J]. 7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8: 372-396.

[5]徐永梅,宗秋梅,戴琴,等. 护理岗位垂直管理在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20,55(z2):507-508.

[6]栗书艳. 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措施及其效果[J]. 循证护理,2021,7(2):280-281.

[7]林海荣,柏欣,邢效三,等. 某高校医院268例发热学生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校医,2023,37(9):691-693.

[8]王永梅,郝淑卿,王鹏雁. 精准护理模式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15):88-91.

[9]孙文娟,陆金珠,李苏静. 规范化健康宣教联合舒适护理对发热门诊病人发热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 循证护理,2023,9(3):537-540.

[10]吕卫茭,陈倩,冯利霞. PDCA管理模式在发热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