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校社劳动育人“聚能环”

/ 2

打造家校社劳动育人“聚能环”

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航天希望小学   王海松          邮编:44360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然而,当前的部分青少年中却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家庭和学校所忽视,劳动教育正被逐渐地淡化、弱化和窄化。因此,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积极与家庭和社会开展紧密合作,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劳动教育环境,打造劳动育人“聚能环”。

家庭是基础,劳动教育日常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场所,是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单元,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孩子生活的点滴之中,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一是家长树立劳动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一方面,家长要善于通过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互联网线下线上讲座等方式,不同层面地了解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劳动课程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等,促进自身对劳动教育的再认识,劳动观念的再升华。另一方面,家长要主动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周、劳动教育基地的研学及劳动成果展示等劳动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孩子的劳动智慧,欣赏孩子的劳动成就,感受劳动的育人魅力。

二是庭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家长要及时与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学校关于家庭日常劳动教育的计划、方案和任务清单等内容,并适时地将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到日常的家庭劳动教育之中,增强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计划性和持续性,实现家校劳动教育的互通互联互动。三是家长做好劳动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劳动的契机,创造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劳动的机会。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让孩子了解家庭日常劳动的特点,感受家长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体会劳动的琐碎与艰辛,自觉从内心萌发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信念。这样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实现了亲子劳动共成长的初衷。

学校是主导,劳动教育系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和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坚持系统思维,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劳动育人体系研究,统筹兼顾、深入有效地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设适宜教学内容劳动教学要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学校就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就学段而言,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从教学内容完整性、延续性的原则出发,根据大中小不同学段、不同学龄,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纵向的劳动教学,形成有效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如小学中低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出校园,参与集中劳动,职业院校和大学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另一方面,就学科而言,学校要充分运用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强化劳动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实现育人效应最优化。如,在农业生产劳动项目中,教师可以有机融入科学、地理、生物、数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通过开展横向的跨学科合作,拓宽劳动育人路径,丰富劳动教学内容,提升劳动课程育人水平。

二是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劳动教育发展,关键在于锻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枢纽地位与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学校既要立足当下,深入研究劳动教育教材与教学,把握劳动课程任务群与核心素养的关联,逐步提升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素质,又要着眼长远,开门办学,充分挖掘身边的劳动专业技术人才,如聘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非遗物质文化传人等到校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其专业化的讲解与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劳动需求和动力,涵养学生的劳动品质。此外,学校要健全科学的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评价体系要发挥导向功能,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等素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社会是保障,劳动教育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支持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劳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和优化,以充足的社会劳动教育资源保障学校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需求,使劳动教育贯通课堂内外,贯穿校园内外,让学生从单一的、抽象的劳动书本知识走向真实的社会劳动生活,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

相对于家庭和学校的劳动教育而言,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大熔炉,其综合育人的功能更强大,更多元,更全面,更新颖,能够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多样化劳动教育样本需求。一方面,社会要大力营造劳动育人氛围。社会要大力宣传劳动育人优秀经验、典型做法,大力宣讲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情怀,推进全社会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比如,社区或政府可以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代表到学校,通过宣讲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另一方面,社会要加强劳动教育的统筹。社会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领域、各行业的劳动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新型服务性劳动,倾力打造“农业+”“企业+”“社区+”等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服务平台,让他们通过与普通劳动者共同劳动,感悟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初步具备和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比如,相关部门组织学生到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公益劳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等;组织学生到企业体验生产劳动,并请能工巧匠作技能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