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润物无声——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罗国锋

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华东中学

邮编:514471

[摘 要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其中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文章阐述了家国情怀的概念基础上指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家国情怀培养中出现的不足,并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家国情怀 教学情境 教学方法 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家国情怀的学科内涵及在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不足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1]首先,家国情怀作为人文追求,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过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历史问题的本质;其次,在于激发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感,培养学生拥护和支持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能力,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与国家与民族共存的良好素质;最后,在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的养成下,能够放眼未来,将国家的发展繁荣、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置于个人的理想之中,并为之付诸实践。

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的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2] 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宗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难以真正将其执行落地,有的老师由于长期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停留在浅层次的惯性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价值观的塑造;有的是本身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存在欠缺和个人的历史涵养不足,导致在教学中流于形式,不能具体落实情怀;有的是专注家国情怀单一层次的渗透,缺乏世界将意识,甚至出现极端爱国思想,导致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存在很大局限性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势必要改革教学思维与方法,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路径,那具体到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落实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有效途径。

(一)吃透课程标准,丰富教学素材,精选教学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掌握课程标准是成为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基础。[3]作为历史教师除去把握课标要求中课程内容以外,还需要对其中所涉及的历史课程设置背景、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历史课程实施建议进行深入学习,同时也应及时了解一些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专著与论文,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教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应该理解为与教学内容相关配套的教材和课外资源,即教学素材,因此教师掌握一种教科书式远远不够的,应该多渠道的收集和掌握多种类的历史教科书以外的教学素材,在符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并善于精选教学资源,提升课堂在情感价值观的高度与广度。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时,可援引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在讲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可援引黄炎培之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这些问题虽在在教材之外,但对于课标的实施和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却有莫大的帮助,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可以在价值观上有所升华,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依据学情学智,创设教学情境,知识与素养并重。

在吃透课程标准和丰富教材素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何为合理?即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经验,以教材内容和课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等方面为情境基础,设计与之相符的课程内容,比如中国近代史的讲解,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点。普通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张海鹏在《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写到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4],据此教师应该定位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奋斗史,那么在这一情境定位下,作为教师就可以整合近代史几个关键时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这一特定时期有哪些积极的因素推动着中国朝着独立富强前进。比如第一个历史时期1840——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以从新的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力量/仁人志士的奋斗/人民群众民族意识的觉醒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具体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样一来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即可明白即使在沉沦屈辱的最为黑暗的近代史中,中华民族内部也存在向上的,积极的因素在起作用,正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才避免继续沉沦,才迎来了最终的独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实现了知识的体系构建,也在学生

自主构造的方式下领悟了近代时期家国情怀的内涵,实现素养的提升。

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法为主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需要依靠学习主体。[5]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应该脱离传统的讲授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可以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图表法、视频解读法和实地走访参观等方式组织教学。比如在《辛亥革命》一课时,可采用林觉民的《与妻书》作为导入,通过解读书信内容,讲述林觉民在幼子出生之际却义无反顾参加革命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林觉民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能使革命的必要性深入学生心中,更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又比如在《抗日战争》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抗战纪念馆,拜访抗战老兵,通过实地、实物、与真人的对话交流,创设特殊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去理解直面抗战的艰苦卓绝,去感知抗战英雄的英勇与爱国情怀等,从而使得家国情怀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的同时,又改变了历史枯燥的课堂,增强历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不断革新自我,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适应教学变化,知识日新月异的重要途径,教师人格的教育功能具有内隐性,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人格涵养,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重要的土壤[6]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是教师在高度参与下培养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能有不断革新自我的态度要求,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从四方面下功夫:历史知识的更新、历史教育学理论、历史教学的心理学以学法指导。

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旨和目的,在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双重改革下,对历史教学于能否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强化理解和不断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好自己的家国情怀,并通过多渠道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的在教学中落地生根,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保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梁桂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当代教研论从,2017(3):16-17

[4]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5]陈海芳.浅谈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的渗透[J].教育研究,2017(3):69-74

[6]周刘波.《家国情怀:历史教学的旨归与价值》[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