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与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与效果

李世斌

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为了提高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本文提出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泥石流的监测预防治理等建议,同时,从改变成因与改变泥石流运动参数分析治理的效果,为后期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效果

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地在于地形险峻的山区,破坏型较大,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有效地预防泥石流地质灾害,很有必要分析泥石流的成因与特点,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从根本上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效果,确保高效地开展泥石流的治理工作。

1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1.1工程治理措施

为了避免泥石流范围扩大,很有必要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最大程度上减少其带来的危害。泥石流治理期间,需要对重点内容进行全面规划,结合当地的地质情况与泥石流的规律,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治理对策。在此期间,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效地预防泥石流的发生,这是事中控制的有效措施,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泥石流的危害[1];上下游同时开展统筹规划工作,同时开展沟道、水源和坡面的治理工作,且上游的开展侧重于水源的治理;中游侧重于坡度与地质结构的治理;下游侧重于排导拦截;通过合理地整合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两种不同的方法,让治理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地发挥。通过对泥石流流通的区域与具体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对泥石流的规模与地形地貌特点进行分析,在各流通区域完成相关工程的构建工作,对泥石流具有良好的阻拦与疏通效果,让其危害程度明显降低。首先,于泥石流的形成区域完成蓄水饮水工程的构建工作,因为泥石流的形成离不开丰富的水源,让泥石流形成区域的水源规模降低,这也是有效降低泥石流问题的发生率。

为降低地表径流,可将引洪工程建立在上游位置,将地下水抽取,从而具有良好的稳固山体结构的效果,减少泥石流的规模,降低危害。比如,可将沙土坝与谷坊群建立在上游区域,有效拦截泥沙,稳固河床,降低水源发生率,确保河床始终与山沟坡度处于平缓的状态,还要将溢水口设置在谷坊顶部,通常来说要规避洪水漫顶的问题。其次,若为泥石流的流通区,则选择河道的改造工程,在此期间侧重于疏导泥石流过境,使龙头能量进行降低,对泥石流流量进行有效调节,让泥石流解体或分流,将泥石中石块全部拦挡,确保冲击力降低,这样才能对保护河道泥石流的流速与流量进行有效地控制,确保其可以顺利过境,避免对两岸保护区的安全问题受到影响[2]。同时,为了让泥石流的危害显著降低,可以完成山体改造工程的建立工作,确保山体的纵坡度减少,构建合理的泥石流疏通区域,通过泥石流回淤方法将边坡压实,对山体的坡度具有良好的稳固效果,避免形成山体岩层中的疏散物资,对泥石流的危害进行有效地预防。比如,对护坡工程进行建设,且立足泥石流通体山区的具体情况完成挡墙的设置工作,如地形地貌特点允许,则可以改成线流水沟道,让崩滑坡体完全避开,确保其稳定性。选择泥石流堆积区设置停淤工程,若泥石流不可阻挡,则需要以其留向和规模为依据,将停淤场地设置在堆积区,对泥石流进行有效疏通,确保其在该区域停留,避免河道中进入泥石流发生堵塞,引发村庄被掩埋。

1.2生物治理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指的是有效地保护与恢复植被,对土地资源采取合理的利用措施,让水土流失问题降低,加快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速度,让地表汇流明显改善,降低水土流失,对流域生态环境具有恢复的作用,对地表汇流的条件具有改善的作用,从而抑制泥石流活动[3]。首先,封禁泥石流的疏通区域与形成区域,禁止在该区域开展一切可能引发水土流失或山体结构被破坏的活动,如开荒种地、采矿、伐木等。若为流通区,则发挥生态治理如草地种植、植被恢复的作用,从根本上降低水土流失,让山体的坡度明显减慢,降低山体岩层碎屑问题的发生率,确保泥石流在流通时不会将物质松散或进行水源的补充,让泥石流的形成规模明显降低。为了促进流通区域制备的快速生长,很有必要选择与土壤情况相符的树木,采用交叉种植的方法,可种植具有良好适应性如木荷、马尾松、草皮等植被,且保证种植的地段坡度低于5°,确保岩层和边坡稳定性更强。最后,为了让泥石流引发的危害降低,要注意于泥石流区域植树造林,且树种的选择应以生长速度快且高大的树种,确保其快速地形成防护林,有效地拦截泥石流,具有良好的保护农田的效果,从而实现防冲拦淤的价值。

1.3泥石流的监测预防治理

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增加了泥石流的发生率,提升其危害度,必须对泥石流的原因与形成条件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监测预防泥石流,让泥石流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出于降低的趋势。首先,密切监测泥石流,同时监测其流体特征、形成的条件与运动的情况,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冲蚀问题进行密切地监测,分析泥石流流体的特点及其运动特点,设立堆积区、形成区与流通区,在严重的侵蚀区域设立监测重点,且对监测网点的情况进行调整时,要以侵蚀强度的发展情况为依据,对易发生松散堆积的区域进行布置,同时对下流保护区,则要考虑泥石流运动的速度与撤离的速度

[4]。其次,密切地监测降雨等天气因素,因为泥石流的发生与暴雨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必须定期预报水文气象,尤其是小范围的局部暴雨,若当月降水量超过一定的标准,则需要及时发出警报,对泥石流的形成动态进行查看。

2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评估

2.1改变成因

基于水源的角度分析,季节变化对水流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其无论季节性还是周期性都交钱。对汇水量及其流向进行改变,需要从制备绿化、挡水坝与截水沟的设置方面着手,通过采取植被绿化的方法,促进边坡水源整体贮存能力提高,确保泥石流形成的过程中径流量降低,对泥石流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造成较大的影响[5]。而设置挡水坝与截水沟,则可以将松散的堆积物冲蚀,通过这样的方式低泥石流进行有效防治,降低了泥石流的洪峰流量,对泥石流的危害的减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基于物源方面分析,通过植被绿化提高边坡加固效果,对土质的改变具有促进作用,且让泥石流灾害问题的发生率降低,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植被绿化的角度治理泥石流坡面,在长期治理中提高植被的覆盖面积,具有良好的加固边坡的效果。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可以发挥拦挡坝治理的作用,对大颗岩石块与泥沙给周边区域造成的伤害进行降低,从而具有良好的稳固边坡的效果。

2.2改变泥石流运动参数

治理措施的实施必然改变泥石流的参数,通过完成有关模型的构建工作,可以对变化之后的运动参数进行全面分析。泥石流的容重基本上受到水源和物源的影响,治理后除了导致其性质发生变化之外,还可能导致其容重受到影响。通过分析泥石流流域内典型的堆积物,可以计算其容重参数[6]。对于一些物源量低的泥石流,侧重于水石流或稀泥石流,有效降低因泥石流危害引发的灾害。计算泥石流流速时,要勘察治理的情况,严格按照泥石流沟槽的情况、沟道比、洪痕位置,让其流速降低,若流速低,则意味着治理的效果较好。

结束语

泥石流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还可能导致生态问题的发生。因此,防治泥石流的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模型模拟治理的过程,确保其可行性较高,提高治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天冲.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与效果评价[J].江苏建材,2022(6):124-125.

[2]周莉.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J].冶金与材料,2023,43(5):79-81.

[3]黄昌杰.水工环地质勘查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23(1):137-138.

[4]谢伯明,曾令强.北京市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地质,2022,17(3):311-315.

[5]赵会兵.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研究[J].江西建材,2022(10):336-338.

[6]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