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陈锦英

云浮市第八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生活智慧以及精神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对现代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完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构建全面立体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引言: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品质的塑造,更关系到国家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道德观念,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关键。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和活动中,但如何系统化、深入地开展工作,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成长紧密结合,依然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大挑战。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通过其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举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礼仪,孝顺以及诚信等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此外,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传承发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够增强其民族归属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培育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新时代少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1.教学融合:文化课程设计

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实现小学德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的精粹与德育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性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覆盖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至关重要,教师应采用讨论,参与等多种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教授《论语》中的孝道为例,教师可以先从理论上阐述孝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接着引入《论语》中关于孝的经典故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展示孝道如何在古代人物的生活中体现,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和道德理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编写以孝为主题的作文,绘制以孝为主题的画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孝道的内涵,理解尊老爱亲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相关活动,讲述家中的孝顺故事,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孝道精神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德育课程与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促进德育教育的目标实现,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环境营造: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空间。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德性的全面发展。在实施策略上,应注重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从校园环境布置,活动组织到日常习惯培养等方面,全方位地反映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此外,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教师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传统美德。以某小学为例,学校通过精心设计,将校园每一角落都布置成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校门口竖立着对联,展现汉字书法的魅力。教学楼的墙面上画有中国古代伟人的肖像及箴言,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精神品质。图书馆内设有“中国传统文化角”,收藏各类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传统礼仪以及历史故事的书籍,供学生阅读研究。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学校会组织系列的文化活动,制作灯笼,书写春联以及表演传统戏曲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节日的文化内涵。此外,学校每周还会举行“传统文化日”,在这一天,学生和教师都穿着传统服饰,进行茶艺等传统艺术的学习展示。传统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活动体验:德育文化活动

德育活动的实践体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强调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教育策略立足于“体验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内化传统美德。实践体验活动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确保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中秋节灯笼为例,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中秋节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意义,讲述嫦娥奔月等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节日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使用传统工艺材料,亲手制作灯笼。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教授技艺,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灯笼在中秋节中的象征意义。活动的最后,学校可以组织灯笼展览,让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家长。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秋节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解感悟。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古代诗人赏月吟诗等活动,让学生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体验古人的文化生活。学生通过写作朗诵,表达对月亮,对自然的感悟,从而在实践中学习继承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通过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在参与体验中,深刻理解践行优秀传统美德,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4.合作共育:家校社区参与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广阔的平台。合作模式基于共育理念,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合作网络,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共育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多元的学习环境,让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持久性。具体到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家庭传统文化日,社区文化节等活动,让家长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中来。教师可以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月”,活动期间,邀请家长和社区艺术家共同参与,开展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工作坊,如剪纸,围棋以及传统音乐等。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可以学习传统技艺,听取艺术家关于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精神的讲解。此外,学校可以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展览,邀请学生和家长一同参观学习,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教师还可以发起“传统文化家庭传承计划”,鼓励学生采访家中的长辈,收集家族中关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家庭习俗等的故事,然后在班级分享。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家庭传统的了解,也让学生间分享不同家庭的文化习俗,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的整合,校园文化的建设,德育活动与实践体验的深化,以及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的广泛动员,可以构建立体全面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促进其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未来的德育工作应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创新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效,真正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J]. 新智慧, 2023, (31): 68-70.

[2]刁冰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3, (10): 145-147.

[3]孙省. “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全过程的路径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17): 19-22.

[4]盛婷.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分析 [J]. 考试周刊, 2023, (27): 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