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妙想·优创:让资源可视化、可行性——“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园区域游戏创新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巧思·妙想·优创:让资源可视化、可行性——“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园区域游戏创新实践

陆怡婷

常熟市东张幼儿园

摘要:本土文化视域下的资源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能为幼儿提供亲近自然、了解文化内涵的机会,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园地处于“江文化”富饶的本土文化地域,为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课程带来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工艺资源”和“民俗资源”。基于此,我们站位于儿童当下最为喜爱的区域游戏,将这些资源有机融入其中,通过多维度、多主体和多样化的策略,引领幼儿在“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氛围中,收获成长。

关键词:江文化本土资源区域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而本土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朴素的生命力,需要不断被接受和传承,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

一、内涵解析:“江文化”融合区域游戏的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中的“本土文化”属于幼儿园所处的“江文化”地域,是幼儿园区域游戏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不仅仅丰富了游戏的形式与内容,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还增强了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实现了对社会生活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⒈自然资源,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资源与幼儿”“幼儿与游戏”“游戏与成长”三位一体的有效链接,充分站位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层面上。因此,基于幼儿的调查和实地探访,孩子们在自然资源里面罗列出了“银杏”“棉花”“蒲公英”等植物资源;以及“蚕宝宝”“蚱蜢”“西瓜虫”“鱼”等动物资源,这些资源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和活动内容构想。

例如,利用收集得来的树叶,鼓励幼儿运用工具在树叶上面剪出大小不同的“洞洞”,制作吹泡泡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探索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同时,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和操作这些自然资源,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⒉人文资源,提升文化的认同归属

具备本土地方特色的“江文化”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接触和了解其内涵与价值,可以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引领幼儿全身心的浸润文化,感受身边的发展与美好,积淀人文素养与生活经验,萌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例如,孩子们收集得到的人文资源“虞山绿茶”,在生活区游戏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树叶、绿色纸等材料,通过捏、搓、团等技能,制作可供游戏的“手工茶叶”,并且延伸绿茶文化,变之成为“红茶”“菊花茶”“茉莉花茶”等;孩子们观察到的“横塘老街”的建筑物风格,可以在建构区游戏中,引导幼儿运用积木、纸板、纸筒等多种材料,合作建构“心目中的老街”,并且将建构出来的作品表征出来,装订成一本“横塘老街”相册集。

“人文资源”与区域游戏的有效整合,创生出了丰富、多元的游戏活动,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江文化”带给他们多领域成长的价值,以及提升对文化内涵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实地走访:“江文化”融合区域游戏的实践与探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对于区域游戏的资源走访实践,是推动游戏由“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⒈园外游学,寻觅游戏资源

我们利用“园外游学”的形式,引领幼儿实地走访“横塘老街”,引领幼儿洞察身边的有效资源,为区域游戏的内容创设服务。例如,孩子们站在桥头看到了江水中跳跃的鱼虾;在草地上通过写生、探秘等形式,收集了各种形状的树叶、果实等,这些资源将成为孩子们开展区域游戏的自然材料。

于是,我以开放式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将实地探访收集得来的资源,进行讨论和利用层面的思考。

儿童交流讨论

从孩子们的思考和讨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江文化”资源在区域游戏中的创新利用,有着丰富和多样的想法。基于此,我们应该站位于儿童当下的兴趣进行资源的拓展和运用,让区域游戏的内容和目标价值定位于幼儿的兴趣点和现实需求之上。

⒉园内创生,生成游戏内容

虞永平所著的《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中指出:“孩子一生最应该需要和渴望拥有到的东西是快乐,它并不单单只是一种快乐,更应该是一种愉悦和充实,所谓这种充实也便是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做一些富有挑战意义的、需要有思想投入和情感投入的事情。”

因此,在利用“江文化”资源创设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幼儿对于游戏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需求,结合游戏目标和年龄段发展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例如,在美工区游戏中,我们引导幼儿运用植物资源进行印染和扎染;通过对江河中渔船的观察,鼓励幼儿运用吸管、扭扭棒、箬叶等制作手工渔船;运用植物资源、纤维等材料进行纸浆的制作,后期形成纸……多元化的“江文化”资源在幼儿的区域游戏内容中获取了多领域的呈现和表征,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社会性交往、艺术表征等核心素养展开了深度的提炼。

三、情境创设:“江文化”融合区域游戏的延伸与拓展

“江文化”视域下幼儿的区域游戏是由幼儿的兴趣、想法、发现以及新奇感所推动的,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拓展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非常专注地探索他们生活经验中熟悉的内容,进而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向着这个内容所靠拢。

⒈一物多用,融合“江文化”情境

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把情境性的细节融入幼儿的游戏之中?是整个本土文化内涵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于是,我们根据主题环境中罗列的资源“横塘老街”“渡口饭店”和“长江风貌”,展开了区域游戏环境层面的情境性创设。引导幼儿运用收集得来的“江文化”资源,展开外在和内在情境元素的呈现。

例如,以文化展板的形式,在每个区域块面呈现游戏的内容、玩法、材料提供,以及幼儿对于游戏的反思和推进,让情境式的展览既作为区域游戏的提示,更是“江文化”内涵的嫁接。以情境助推式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感受文化内涵、核心素养与内在生长之间的链接和纽带。

⒉民俗传统,拓展“江文化”内涵

具备丰盈的地方特色的“江文化”,在传承与引领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幼儿内涵元素的认知和提炼。因此,“民俗资源”在区域游戏中的创造性利用是其生长与发展的路径之一。

例如,传统的端午节到来了,孩子们对于端午节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内涵了解,但是真正动手组织与实施节日活动,孩子们接触的比较少。于是,我们请幼儿收集专门包粽子的粽叶,并邀请家长志愿者准备粽子里的各种馅儿,在生活区游戏中,开展“我也来包粽子”的游戏,并在“江文化”展板上呈现儿童表征好的包粽子步骤示意图,让文化与游戏互通互融、相长共生。

结论:

本土文化资源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课程实践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游戏感触。不仅能够丰富游戏内容,提高幼儿游戏思维的创造力,还能够提升幼儿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以亲子游、亲子实地探访等形式,引导幼儿收集更为广阔的“江文化”资源,链接幼儿的一日生活,形成继区域游戏创新实践之后的资源融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卢艳.探究课程游戏化视角下本土文化与区域游戏的融合发展[J].好家长, 2020(5):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