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邬琼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017000

摘要:活血化瘀这一治则是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近年来经过实践和理论探讨,使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瘀血是中医内科病中常见的病因和病理产物,也是疾病进展与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活血化瘀是内科病的一个主要治法。我们在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临床应用分析

1瘀血

1.1对瘀血的认识:所谓瘀血,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二是指由于血液成分或性质的异常变化引起运行不畅的血液,通常谓之“污血”;三是指脉络的病变而造成的血行瘀滞不畅,即所谓“久病入络”;四是指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亦可以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所涉甚广。《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衃血等名称,认为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素问·调经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记载“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气血和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也表现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气能生血、气能藏血”,“血为气之根、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充分说明了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汉·张仲景首先提出瘀血的病名及临床表现,开始用化瘀法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制定的桂枝茯苓丸、下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牡丹汤、温经汤、红花药酒、大黄蛰虫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树立了典范。隋唐时期,由于对外交通的发达、药物的交流,从国外传入了血竭、苏术、元胡、乳香、没药等作用很强的活血化瘀药。《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桃仁芍药汤、生牛膝丸、泽兰汤是主要由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新方。唐容川著《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的证治,将消瘀作为治血四法之一,认为祛瘀与生新有辩证关系。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三稜莪术解》“三稜、莪术化血瘀之要药。”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气血凝滞者,可用三稜、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乳香没药解》“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疏通脏腑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疼痛,皆能治之。他所拟定的活血化瘀方剂中以治疗气血凝滞身体各处所致痛证及活络效灵丹应用十分广泛。综上所述,对瘀证的认识始于《内经》、基于仲景、扬于清代,瘀血学说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现代医学对瘀血的研究,认为瘀血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的障碍造成血流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形成局部缺血、郁血或出血。由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液的粘性增加,血红细胞间的聚集性增高,因血脂、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增加,以致血浓度增高,故可导致血栓或粥样斑块形成;平滑肌痉挛可引起供血障碍、代谢和营养失调或传入神经的异常兴奋而使受累的组织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水肿、溃疡、糜烂、坏死、变化、增生、硬化和萎缩。中医的血瘀“不通”,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形成有关。“活血”即活其血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等血液动力学的作用;“化瘀”即化其瘀滞,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而有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

1.3瘀血症的诊断:瘀血证候极为复杂,有单纯的瘀血、亦有某些疾病而挟有瘀血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列举近五十种瘀血证,又云“瘀血是有瘀血之证可查”。

1.3.1疼痛为瘀血主证:“在血分者,其疼痛不移”,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表现为顽固而持续的隐痛、刺痛或绞痛,且部位固定。如心痹(心绞痛)、瘀血肝痛(充血性心衰)、瘀血头痛、脱疽、腹中癥瘕(肿块、血块)以及闭经、痛经等。

1.3.2舌诊:“如见舌下经脉粗张,其色青紫,甚则带青者,大多为瘀血之证”。舌面分布着丰富的血管,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机体的血循环,特别是循环状态。表现舌质紫黯、瘀点或瘀斑,舌下呈青紫色及舌下静脉怒张,为瘀血之主要证据。

1.3.3 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所以面黑如黧......。面色晦滞,两目青暗,口唇暗晦,皮色青紫,暗褐或紫黑色;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或蛛丝血缕。

1.3.4 脉诊:“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脉涩则心痛”,“月有瘀血则脉涩”,也可无变化。1.3.5 其他:如表浅静脉怒张,异常的增生组织(如肿块、囊肿及结节性红斑),肌肤甲错,肌若鱼鳞,肢体活动障碍等。

2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活血化瘀药使用的针对性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生理改变,在此基础上总结治疗规律,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方法。如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细胞的炎症、水肿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雷诺综合征反复动脉痉挛及后期的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肾脏疾病中肾小球弥漫性增生、纤维化改变,肾盂肾盏的炎性增生、斑痕狭窄、肾实质纤维增生等,皆和现代中医认识的血瘀有相似之处。临证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旁参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以提高活血化瘀药使用的针对性。具体而言,涉及使用中药的种类、剂量、时机、疗程和配伍等方面。

2.1种类的选择切合病情发展变化有的疾病应使用破血逐瘀药,如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肝硬化之血瘀不同于一般血脉不利,其瘀血盘结、聚结日久,非破血通络法不能改善,故常用穿山甲、桃仁、当归、土鳖虫等活血通络散结。及至肝硬化腹水,重要的病理改变为血不利则为水,此时一般活血化瘀药亦难以奏效,若正气不虚,可选用虫类药物搜络散结,如穿山甲、土鳖虫等。在此基础上,辅以利水消肿。而有的疾病活血化瘀药则不宜过猛过峻,以免耗气伤正。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一般不用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等破血之品,常选具有养血活血作用的丹参、当归、三七、鸡血藤等,且以小量为佳。即使在活动期瘀血症状较明显,须用大黄、桃仁者,亦以用小量为宜。再如在紫癜性肾炎治疗也是如此,活血化瘀多以凉血和血散血为主,一般少用破血逐瘀药,以免动血散血,加重出血。有的疾病,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瘀血程度不同,药物选择也相应变通。如冠心病心绞痛病情轻者,可选用丹参、郁金、赤芍、红花等行血活血药物;病情重如疼痛剧烈、舌质紫暗、脉沉弦而涩者,可选用三棱、莪术等活血破血药物。

2.2剂量的确定考虑疾病病理机制中医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血脉瘀滞较重的征象,因此活血化瘀的强度不同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加重活血化瘀药用量,甚至加用破血散瘀药,如土鳖虫、桃仁、水蛭等;中风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活血化瘀药则不宜量大,因为此时血栓已经机化,重用活血化瘀药对已机化血栓难以起到通利血脉的效果,应在扶正基础上,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缓缓图之,以求正复血和、肢体功能恢复之效。

2.3用药时机着眼疾病预后临床许多疾病就诊时,尚未见到血瘀证候,但针对疾病的潜在病机,预防性地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能未病防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消化性溃疡病,因肝胆气机的疏通与否直接影响脾胃的功能,肝气不舒、肝气上逆均可导致脾胃气机阻滞而发生胃脘疼痛,所以临床治疗常用疏肝调脾法。而气血相因、血以载气,血脉条畅,肝气才易调达,即使没有血瘀之征,亦应佐以兼有疏肝作用且性味较平和的活血通络药为宜,如川芎、丹参、旋覆花、当归等,既不伤正,又气血双调,可望收到更好效果。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法法可以明显改善中医内科疾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可以治疗多个病种,且不良反应少,但也应注意以药物的灵活运用来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法值得在临床上 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8-9

[2]朱宣辑,牛丰,刘杨,等.2011例慢性肾衰竭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1):1770-1772.

[3]胡英,查艳,颜晓勇,等.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及对血浆ET-1和CGRP水平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1,35(6):5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