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网络攻击防范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网络攻击防范对策

丁建成

( 新疆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830000)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如数据泄露、恶意软件传播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个人隐私安全,也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挑战。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网络攻击防范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首先概述了计算机网络攻击危害的严重性。然后,文章详细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如系统安全漏洞、非法入侵、病毒木马和蠕虫、零日攻击与高级持续性威胁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计算机网络攻击防范对策,以期为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攻击;安全防范

引言

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各行各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便捷性和开放性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通。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交换的重要平台,承载着巨大的数据流量和价值。但同时也使计算机网络成为了攻击者的目标,网络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病毒到如今的高级持续性威胁、勒索软件,以及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攻击等,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此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安全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探索有效的网络攻击防范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个人层面,网络安全直接影响个人的信息安全。如银行账户、个人隐私、通信记录等敏感数据若被黑客窃取或滥用,将导致财产损失、身份盗用甚至人身安全威胁。

企业层面,在企业运营中,网络安全不仅关乎商业秘密、客户数据、知识产权等核心资产的保护,还影响着业务连续性和品牌声誉。一次严重的网络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关键业务系统瘫痪、大量敏感信息泄露,进而引发经济损失、法律纠纷以及客户信任度大幅下降。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对于企业稳定经营及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国家层面,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关键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金融、通信等)的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与公共安全;其次,在军事领域,网络攻击已成为新型战争手段,保障网络安全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最后,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加速,国际间的网络安全合作与竞争成为塑造国家软实力、确保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2.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分析

2.1 系统安全漏洞

操作系统漏洞通常源于系统内核、服务程序、驱动程序或其他核心组件中的编程错误。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或本地的方式利用这些漏洞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执行非法操作,例如植入恶意代码、窃取敏感数据或者破坏系统稳定性;应用软件的安全缺陷主要涉及应用程序自身的编码问题,如未对用户输入进行充分验证、不正确的内存管理、缺乏必要的访问控制机制等。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缺陷发起针对特定应用的攻击,比如SQL注入、点击劫持等。

2.2 非法入侵

黑客攻击,黑客利用系统漏洞、病毒等手段,非法入侵计算机系统,窃取数据或破坏系统的行为。黑客攻击技术多种多样,包括密码破解、漏洞利用、网络钓鱼等。社工攻击,指黑客利用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获取敏感信息或系统权限。社工攻击常常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通过伪造身份、发送虚假邮件等手段,诱骗用户泄露敏感信息。如钓鱼攻击就是一种典型的社工攻击方式,常以伪造的电子邮件、网页或即时消息等形式出现,引诱受害者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附件,从而感染恶意软件或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2.3 病毒、木马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并附着在合法程序上进行传播的恶意软件。一旦感染,它可以修改或删除数据,瘫痪系统功能,甚至通过网络传播到其他计算机;木马,通常伪装成有用的程序诱骗用户下载或安装,一旦激活,木马可以未经授权地访问、修改、窃取目标信息,或者为攻击者打开后门以远程控制目标计算机;蠕虫,不同于需要宿主程序才能传播的病毒,蠕虫自身具备传播能力,能利用网络漏洞在无需用户交互的情况下从一台计算机自动传播到另一台计算机。蠕虫可能携带其他恶意代码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2.4 零日攻击与高级持续性威胁

零日攻击,针对软件新发现且尚未公开或未修复的安全漏洞进行的攻击。攻击者在软件开发者知晓漏洞之前就已经掌握并利用了这个漏洞发起攻击,使得受害者无法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高级持续性威胁,这类威胁是由有组织的专业团队实施的长期定向攻击,其目的是为了获取特定高价值信息。这类攻击具有高度隐蔽性和针对性,攻击者会花费较长的时间潜伏在网络中,通过多种手段如社会工程学、0day漏洞等方法绕过常规安全防护措施,逐步渗透至目标系统核心,并持续监视、收集敏感信息而不被发现。

3 网络攻击防范对策

3.1 系统层面的安全防护措施

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固件应保持最新状态,建立完善的补丁分发与管理系统,确保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补丁在发布后能迅速且有序地部署到所有相关设备上,同时记录和跟踪补丁安装情况。减少被攻击者利用的可能性;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限制远程访问权限,设置严格的账户管理和权限控制,启用日志记录功能,采用安全启动机制等;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配置审查,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分配用户权限,禁用不安全的功能或组件,使用安全编程模式,增强代码审计,避免常见安全编码错误。

3.2 边界防御技术

防火墙部署,在内外网之间部署防火墙,根据业务需求设定允许或拒绝特定网络流量的规则,防止未经授权的外部访问,并阻止内部敏感信息外泄;策略优化,定期评估和调整防火墙策略,使之与组织的实际业务活动相匹配,提高过滤准确性,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或潜在威胁,发出警报并提供分析报告;入侵防御系统,在IDS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能检测异常行为,还能主动采取行动,如阻断恶意流量、隔离受感染主机等,实现动态防御。

3.3 安全运维与监控

身份认证,采用多因素认证(MFA)方式,结合密码、生物特征、物理令牌等多种手段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强制访问控制(MAC)或自主访问控制(DAC),确保每个用户只能访问其职责所需的资源和服务;日志审计,建立全面的日志记录和审计制度,对所有系统活动进行追踪和记录,以便于事后回溯分析和发现问题;安全事件响应机制,预先制定详细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发现、报告、响应、处理、恢复等环节,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地应对。

3.4 数据保护与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对静态存储的数据以及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如使用SSL/TLS协议加密通信,AES等算法加密存储数据,以保证即使数据被盗取也无法直接读取;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备份重要数据,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为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或损坏做好准备。

3.5法律法规及用户教育

国家和地方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网络攻击行为的法律责任,对黑客攻击、非法入侵、数据窃取、恶意破坏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企业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内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其业务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对于网络威胁的认知,指导用户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操作技巧,如设置强密码、不随意点击未知来源链接或附件、使用多因素认证等,以降低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与网络攻击防范对策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保障网络安全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加强系统的防护能力,更需重视安全运维与监控、用户教育及法律政策支持等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策略。以此形成一个紧密联动、主动防御的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信息时代下各领域的稳定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信息记录材料,2021,22(04):53-54.

[2]王兴武.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探讨[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5(04):38-40.

[3]刘玲.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防范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2):239.

作者简介:丁建成,(1992.09),男,汉族,新疆人,大学本科,中级,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