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且停亭,李渔小学要造一座怎样的亭子?——三年级校本课程主题活动非纸笔测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渔”且停亭,李渔小学要造一座怎样的亭子?——三年级校本课程主题活动非纸笔测评

毛志柳 聂静

金华市李渔小学

【背景介绍】

金华市李渔小学是一座以历史文化名人李渔先生命名的学校。我们提取“李渔文化”的核心因素,将“创造、生活”作为学校核心理念,倡导“创生”教育。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创生”课程体系研究,探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创生周”就是其中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为背景的校本课程。它课程围绕李渔文化,以课程周的形式集中开展,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选择适切的生活真实场景,挖掘劳育、智育和美育价值,形成有趣有料的“创生”教育项目。

目标设置

学科测评目标

科学

探究实践

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科学观念

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

数学

数学眼光

通过观察发现研究对象,发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思维

通过计算、分析计算亭子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理性思维。

数学语言

用数学语言描述亭子中的“量”和“形”,解释其中的合理性。

语文

表达与交流

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语气与他人交流。

梳理与探究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劳动

劳动能力

初步体验简单手制作,了解常用材料的作用与特征,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美术

创作实践

能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综合能力目标

能在分析问题、自主设计、研究探索中激活创造潜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能在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中,通过合作、讨论、竞争进行知识构建;能在具体的学习事务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学习计划,探索学习方法等,具有一定的学习责任担当。

【任务设计】

在开展测评活动之前,学生需要先明确测评任务,了解测评任务要求和基本测评流程,最终利用所学知识为学校建造一个富有创意的亭子。

先导活动:发布为学校建造一个富有创意的亭子征集令,查阅学校手绘地图,根据选址相同的同学为一组的原则,进行分组。发放亭的历史演变资料单,自主学习,了解亭的历史演变。

任务一:什么是亭?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亭的基本结构;出示不同亭的图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亭子的种类进行分类;观察小区、公园的亭子,探讨亭的功能。

任务二:李渔小学需要一座怎样的亭子?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名亭资料卡,按小组分析每个亭子的造型、材质特点,并汇报。学生实地考察校园中已有的景观,了解我校独特的李渔元素,讨论在校园何处适合设计怎样的亭子,并绘制设计图纸。

任务三:李渔设计的且停亭有什么特点?

学生实地考察李渔先生设计的且停亭,完成有关且停亭的历史、建造背景及取名来历的研学任务单,了解且停亭的结构特点,绘制心中的且停亭。

评分规则

能力指向

具体任务

等级描述

等级评价

数学语言

数学思维

实地考察李渔设计的且停亭,绘制心中的且停亭

1.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李渔故居中能通过观察和推测,发现研究对象;

2.能准确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亭子中的“量”和“形”。

☆☆☆

1.有一定的好奇心,通过教师或同学的描述,在李渔故居中能通过观察发现研究对象;

2.能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亭子中的“量”和“形”。

☆☆

1.对研究对象有好奇心,但难以在园区中找到;

2.能尝试使用数学语言描述亭子中的“量”和“形”。

任务四:如何建造一座亭子?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造亭子的顺序,利用榫卯结构的好处,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建造一座亭子。

评分规则

能力指向

具体任务

等级描述

等级评价

劳动能力

创作实践

建造心中的一座且停亭

1.能和组员合作,建造一座富有创意的亭子;

2.亭子有独特的李渔元素,结构完整,造型美观。

☆☆☆

1.能在组长的安排下,参与建造一座较有创意的亭子;

2.亭子具有李渔元素,结构完整,造型美观。

☆☆

1.能听从小组安排,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2.在小组动手建造一座亭子中出力。

任务五:如何展示宣传我们的成果?

学生将自己小组建造的亭子向同学们展示,并介绍建造亭子所用的材料,结构特点,已经亭子的名字等。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综合评价。

【结果分析】

本次参与测评的三年级10个班级共423名学生。通过对活动中学生综合表现的观察和记录,并结合量表评价,从不同等级人数统计、优异表现分析、典型问题反思三个方面做出分析。

1.描述整体情况,了解差异层次

测评以“星级+评语”的形式进行反馈,星级评价以计“☆”的形式呈现出学生个体的学科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水平表现情况,通过汇总学生的积分来评定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总体表现等级;“评语”评价通过家校本留言板,调动教师、同伴、父母以及自己参与评价,主要以表扬、鼓励和建议为主,体现出测评的激励性。

从各班测评结果来看,学生的测评情况总体比较好,良好及以上等级的人数占85.6%,说明我校绝大部分学生的学科基础、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但是10个班级中,优良人数最多的与最少的相差8%,可见班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2.分析优异表现,掌握真实学情

学生在测评中的表现是最为难得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的典型表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中,哪些学科能力较强,进而推论出我校各学科在素养导向下的育人成效。通过统计学生得“☆”最多的三项指标分别是科学观念、交流与表达和创作实践。

【实施成效】

这次非纸笔测评案例,体现了以下特点:

1.评价指向素养。本案例将评价建立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了非纸笔测评的真实化、生活化和情境化。全程围绕“搭建亭子”这一驱动主任务,使得各学科的测评目标相互融合、有机关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测评目标也相应得到落实。这次测评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学生整体发展情况,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非纸笔动态测评不仅体现了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体现出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完成任务时所展现的多维素养。    

2.评价科学精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环节中的评分规则将“实践创造”“梳理与探究”“数学思维”等素养化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可理解、具体化、可测量的测评目标。评分规则将学生表现和作品按“☆”分解成几个维度,在具体描述中能看到不同的观测点,这种结构化的信息描述既能帮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又实现了对学生表现评定等级的可能性。测评中教师只需收集学生过程表现和作品表现等信息,对照评价维度可评判学生学习表现,这样的测评方式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同时,使得评价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