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在危急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在危急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研究

冉鸿艳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  重庆黔江  409000)

[摘要]

目的:探讨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在危急重症患者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急诊抢救室必须通过蓄电设备进行转运方能完成检查或收住入院治疗的3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90例(304设备频次)按照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190例(312设备频次)实施转运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结果:观察组在各设备的准备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设备临床更换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施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能够显著缩短转运设备准备时间,降低转运设备临时更换以及蓄电设备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 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急危重症;院内转运;效果

急诊抢救室是急危重症患者的首诊科室,为了接受进一步的有效诊治,急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然而转运过程中环境的变化、仪器设备、人员等因素可增加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目前在临床中,蓄电设备的管理较为混乱,存在蓄电设备放置位置不固定,蓄电设备备用状态不能清晰快速识别,进而在一定程度增加转运设备的准备时间及使用中的设备电池故障风险,在患者发生生命征异常或其他严重变症时,无法及时发现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延误抢救时机[1]。本研究将分类管理模式应用至蓄电设备管理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探讨其运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急诊抢救室必须通过蓄电设备进行转运方能完成检查或收住入院治疗的380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90例(304设备频次)按照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观察组190例(312设备频次)实施转运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传统的设备管理方法,即由每班护士负责检查抢救设备性能是否良好,有无处于充电状态,同时保证设备定点放置、确保设备完好、充足。观察组组在传统设备管理的基础上,实施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管理转运设备。当确定患者需要转运后,由医生护士携带蓄电设备、氧气瓶及一线急救箱对两组患者进行转运。

(1)每月由兼职设备管理护士对所有蓄电设备进行检测,监测设备蓄电池使用时长。(2)根据检测的设备蓄电池使用时长对设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进行等级标识。(3)根据设备电池蓄电能力和患者所需转运时间进行分级。院内转运时长评估分级 :红色,转运时间≤ 0.5 h ;黄色,0.5 h< 转运时间≤ 1 h ;绿色,1 h< 转运时间≤ 2 h。蓄电设备分级 :红色标签表示为 A 级高危蓄电设备,表示使用时长 0.5~1 h;黄色标签为 B 级中危蓄电设备,表示使用时长 1~2 h ;绿色标签为 C 级低危蓄电设备,表示使用时长大于 2 h。另外,纳入研究的除颤仪蓄电池使用情况测定比较特殊,按照除颤次数进行分级。除颤仪 :红色标签 A 级≤ 5 次,黄色标签 B 级 5~10 次,绿色标签 C 级 >10 次。根据设备蓄电能力分级等级,分别于设备显著位置贴上相应红、黄、绿三种标签等级,并且在标签上标注检测日期及结果(电池时长或放电次数)。(4)转运设备的分类放置。绿色标签设备放在 A 区,可用于危重患者的往返检查,保证抢救转运需要。黄色标签设备放在 B 区,可用于单程送至病房患者使用。红色标签设备放在 C 区,接上电源使用 ;不可用于转运。转运完毕后,及时放回原位,及时充电,挂上设备充电牌。(5)组织护士进行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培训。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1.3.1转运设备准备时间

是指接到转运医嘱时,护士准备转运设备所需的时间。

1.3.2转运设备临时更换的发生频率

是指准备转运时连接设备,发现设备无法正常工作,必须更换设备的次数。

1.3.3蓄电设备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频率

蓄电设备相关性不良事件的定义为 :因电源不足使蓄电设备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各种治疗及生命支持功能中断而造成患者生理指标的下降等病情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转运设备准备时间比较情况

观察组在各设备的准备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表1 转运设备准备时间组间比较(s)

组别

设备频次

呼吸机

推注泵

心电监护仪

除颤仪

观察组

312

127.83±10.29

36.44±4.82

55.47±5.69

27.33±4.12

对照组

304

165.52±10.56

61.56±5.13

85.22±7.25

45.83±5.46

2.2 临时更换发生频率

对照组304设备频次更换频率为12.17%(37/304),观察组312设备频次更换频率为1.92%(6/312),观察组要明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事件发生频率

对照组304设备频次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为5.92%(18/304),观察组312设备频次不良事件发生频率为0.64%(2/312),观察组要明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救设备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所使用的必备医疗设备,院内急救设备使用最广泛的地方为 ICU 重症监护室以及急诊。做好急诊急救设备管理,缩短设备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医疗安全一直是医疗和护理研究的热点[2]。仪器设备在转运前确保性能、电池的完好,可以有效防止转运过程中故障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转运相关的不良后果发生与医院转运流程的合理性、转运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仪器设备齐全及性能等密切相关。与转运仪器设备有关的推注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电池故障,通过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是可以避免的[3]。等级标识卡的使用,能够有效指引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蓄电设备现处状态的识别,明显提高护士设备使用的质量。运用红、黄、绿三种颜色标识管理科室设备,区分出抢救设备和普通设备放置位置,更显规范,能够减少护士寻找设备和环境整理的时间,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本研究发现,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能够缩短设备的准备时间,降低临床更换频率,同时还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0.05)。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携带的蓄电设备的良好连续工作状态,能够保证转运期间给予患者全面的病情监测及持续的临床治疗,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并积极进行应对和处理,进而显著降低蓄电设备相关性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蓄电设备分级分类管理模式是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一次流程优化尝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且明显降低蓄电设备相关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该模式在临床中可操作性强,可以在急诊、ICU 等病房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明明.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妇产科危急重症患者转运的影响[J]. 健康必读,2021(5):249,255.

[2] 姜国莹,安博,彭晶,等. 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诊妇产科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21,21(12):1901-1903.

[3] 冯海珊,兰建雄. 蓄电仪器分级分类管理在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医疗设备,2019,34(10):148-151.

基金项目:重庆市黔江区科技计划项目(黔科计202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