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非遗偶戏”校本课程“三三”策略的实践探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小学美术“非遗偶戏”校本课程“三三”策略的实践探寻

蒋毅璐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仙渡小学    323000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美育工作中重要内容。结合地域特色资源,将“非遗偶戏”课程融入校本课程,这具有非遗传承的作用,并可以让学生用儿童视角进行创新,展现当代价值。本文从偶戏的创新之美、匠心之美、传承之美为抓手,从“三入”,“三悟”,“三驻”作为“三三”策略进行实践探寻。对小学美术“非遗偶戏”课程教学进行有梯度的创新实践研究,从而丰实课程内容,丰满活动评价,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提升艺术素养。

关键词:育美叙趣 “非遗偶戏” “三三”策略

木偶戏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迎合着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艺术和审美需求,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现代木偶戏更加趋向儿童观众求新、求知、求变的心理需求,与当代儿童的审美取向相吻合。“非遗偶戏”课程将木偶戏与校本课程相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加平等、更为意义、更具价值。

(一)“三入”知趣——精选材,促创新

“入”是“非遗偶戏”课程的基本。结合偶戏课程,引进学生熟知的题材,感知课程趣味,形成丰富福多彩的教学方式。遵循美术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将美术教材基础与“非遗偶戏”课程相关联,发现共性,把握特点,实现创新。

1.引偶形入序,内容更具条理性

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学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非遗偶戏”课程以此为指向,结合教本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征,构建以“偶形”单元,以此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式。链接课标、教材、生活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丰实拓展校本课程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也是拓宽学生创作形式与表达的重要途径。统观中高端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确立拓展课程的活动目标。

2.迎偶景入会,内容更具操作性

在创意“偶形”的体系下,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运用不同材料进行意图表达,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艺术形式。将偶戏中的造型、色彩等从发现、比较到整理,再到表现进行了完整的体验,加深感知和认识。在木偶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舞台的设计与布景的制作都是在构思基础上,经过多次酝酿逐步确定的。“非遗偶戏”中的“偶景”单元,将围绕以上两者,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空间关系,提高对细节的观察度和对全局的掌控度。

3.吟偶乡入列,内容更具实践性

木偶戏乃“万戏之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以“偶乡”作为“非遗偶戏”课程的编排之一,充分利用浙江省内的木偶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从皮影戏到木偶剧,在学生固有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演变,再现木偶的起源。从静态到动态,平面到立体,在美术教学中一直运用多样的美术材料进行视觉造物的转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拓创作的新思路。

(二)“三悟”生趣——究效益,感匠心

“悟”乃课程之核心。木偶戏擅于夸张、混搭、多变而创新,由此创造吸引、惊奇、趣味等与学生心理需求相吻合。“非遗偶戏”课程坚持着这样的规律,引领学生感悟偶戏中的创新之美、匠心之美与传承之美。

1.炼偶形悟新,形式更具趣味性

木偶艺术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制作上可以根据造型师的设想塑造木偶的人物形象,在创作的题材上需考虑“偶形”的发挥。在偶形的运用中,把学生喜欢的拟人化手段,以及多变、夸张等元素放大,去贴合学生审美的心理需求。为降低“非遗偶戏”的难度,将以学生最常见熟知的艺术表现方式作为初始衔接。提供各种线索引发学生回忆、联想,在相互提示、补充下逐步使他们打开思路,丰富创作内容。

2.建偶景悟情,形式更具灵动性

木偶戏布景分小景与大景,即小道具与大道具。其布景更具装饰性、动作性和寓意性,以体现出木偶戏夸张灵活的特性。通过“偶形”序列积累下来的要点,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多种材料与各种制作方法,对场景有进一步的规划与建设。

为偶形到偶景的难易度衔接,以小道具作为“偶景”单元的入门,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现偶乡悟理,形式更具人文性

“以物喻人,表现有趣的故事和丰富深刻的内涵。”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木偶戏,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美好祝愿。回归木偶之乡,试图挖掘木偶的本源。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木偶戏,逐步提高能力,在文化情境中认识“非遗偶戏”。

(三)“三驻”成趣——妙反馈,品传薪

“驻”指针对学生的情况给予及时回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合理评判,更是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方式与时俱进,以符合学生的认同需求和拓展教学的需要。在遵循美术新课标的评价原则下,开展多维度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1.驻偶形呈象,评价更具层次性

偶形序列单元的有效反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木偶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同时丰富展示的形式与途径,将学生课堂创作的作品展示在学校的“艺趣空间”区域,让学校的师生们前来观赏、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再次创作的热情。同时,也能扮靓校园,让学生在课堂内外感受美、捕捉美、实践美。

2.驻偶景澄境,评价更具多样性

效度影响着量规的设计。有效的拓展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益最大化,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成长。而数字化时代,开放的互联网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平台。兼于二者,“非遗偶戏”课程在评价上也采用了数据与网络的有效结合。通过精确的“评价量表”简化课堂难度,学生感受良好的评价方式,以足够的快乐体验到“非遗偶戏”活动中,得以自主成长。

课程结合学生的各项反馈,对教师也进行了其教学中的自我评估。在评估的双方中,教师能够更为理性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需求,不断调整与改善,在教师自省的同时,优化“非遗偶戏”的课程评价体系。

3.驻偶境承韵,评价更具多元性

“非遗偶戏”课程评价,致力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结合校园文化,秉着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观念,课程运用多样的方式将学生的木偶作品进行多元化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与兴趣。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通过参与工艺比赛、杂志投稿,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

结语

非遗木偶戏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拓展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育人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本次实践中,通过对“非遗偶戏”校本课程在小学推进的新策略研究,学生在木偶戏的传承与创新中认识美术的特性、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借助“非遗偶戏”载体,让学生提高敏锐的动手能力,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让学生在奇妙的非遗偶戏中遨游,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对文化的传承提供一种借鉴。

【参考文献】

[1]美术及其教育[M].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中国木偶戏史稿[M].郭红军、赵根楼.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皮影戏 木偶戏[M].孙守刚.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