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护理安全风险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护理安全风险的影响

邵金楠 通讯作者: 付玉婷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通讯作者: 735037938@qq.com

【摘要】目的: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开始于2020年12月、结束于2023年12月,随机选取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开展此次临床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将入组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手段,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手段,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记录安全风险事件(跌落、导管脱落、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指标均有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较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0%、20.00%,观察组显著较低。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护理安全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脑梗死;预见性护理;神经功能;护理安全风险

脑梗死是指患者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出现缺血的情况,该病较为危急,患者易出现多种后遗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群体是老年人,同时受身体机能下降的影响,患者在脑梗死出现后对身体运动能力等影响较大,易出现多种风险事件,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1]。本次试验探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开始于2020年12月、结束于2023年12月,随机选取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范围,使用电脑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手段,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干预手段。对照组患者男性和女性人数分别为12例、8例,年龄最小66岁、最大89岁,平均年龄(72.13±5.3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均为10例,年龄为52岁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73.34±5.75)岁。对比分析了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可以进行对比。

纳入标准:(1)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手段等,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在我院接受规范化的治疗和康复;(2)配合度高。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全面;(2)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患者;(3)肾、肝等脏器功能不全者;(4)配合度下降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基础干预,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对临床并发症和急症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手段,主要内容:(1)预见性体位护理。患者在早期卧床过程中应当做好卧床护理,帮助患者保持正常的功能体位,给患者最合适、最舒适的体位,指导患者勤翻身,对患者行动受限部位进行按摩来改善血液循环等,防止出现压疮或下肢深静脉血栓。(2)预见性风险护理。根据坠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概率,做好针对性的防范举措,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化程度;建立护理工作检查单等,实现风险管理流程化。(3)预见性康复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抬肘伸手、屈膝抬腿等动作,对踝腕关节进行康复训练,待患者有一定的恢复后,逐步做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

1.3观察指标

测评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共8个维度,总分为42分,评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记录跌落、导管脱落、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完成此次试验涉及的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NIHSS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指标均有改善,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均较优,P<0.05,详见表1.

表1 NIHSS评分对比±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n=20)

24.52±5.62

7.18±3.62

对照组(n=20)

24.36±6.52

12.55±5.34

P值

P>0.05

P<0.05

2.2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0%、20.00%,观察组显著较低,详见表2.

表2 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组别

人数

跌落

导管脱落

下肢深静脉血栓

压疮

总发生率

观察组

20

0

0

0

0

0.00%

对照组

20

1

1

1

1

20.00%

P值

-

-

-

-

-

P<0.05

3讨论

脑梗死在脑血管中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特点是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患者受脑血栓、脑栓塞等因素影响,出现脑内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阻塞,进而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同时累及神经系统,造成肢体无力、面瘫、认知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2],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完全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巨大威胁,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此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干预,护理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有了更明显的改善,同时降低了护理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预见性体位护理是将患者置于舒适的体位,以尽量减少对患者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影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预见性风险护理是针对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预见性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锻炼四肢的灵活度,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机体正常机能的恢复[3-4]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护理安全风险,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武利凤. 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J]. 吉林医学, 2023, 44 (11): 3227-3230.

[2]於莹. 预见性护理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作用评价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3, (20): 126-128+108.

[3]李梦,邹琦,吴亚等. SBAR沟通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 (15): 37-40.

[4]林玲,李静菡,甘香. 预见性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肢体功能的影响 [J]. 吉林医学, 2023, 44 (07): 1957-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