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尼玛央金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卫生服务中心   851100

摘 要:目的:研究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到本院护理人员30例,分析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后制定对应性的预防措施。结果:30例护理人员中,意外针刺发生率6.67%,处理用物时发生针刺发生率6.67%,1年内发生1次针刺发生率13.33%,1年内发生2次针刺发生率16.66%,1年内发生3次及以上针刺10.00%。结论:增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且强调必须严谨地遵守操作标准,能够有力地避免针刺伤受伤的情况,从而增加医疗服务的安全保障。

关键词:针刺伤发生率;原因;预防措施

在医疗护理领域,意外针刺伤事故频繁发生。这些事故主要是由于尖锐的医疗设备刺入皮肤的表面或深处,从而引发受伤的护理人员局部出血或皮肤受损。更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被病原体的血液或体液感染,导致不必要的身体伤害,或者病原体的传播[1]。这种职业伤害是护理人员经常遇到的,并且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也无法全面避免。在医疗护理领域,意外针刺伤事故频繁发生。尽管如此,这类职业伤害并未得到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需要首先提升护士对这类职业伤害的了解,并为其提供适当的防护和预防方案,以确保医疗工作者的人身安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本院护理人员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6.46±1.35)岁。

1.2方法

通过回溯性的问卷研究,研究重点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11月到本院护理人员30例,调查其是否出现意外针刺伤,以及受到针刺伤的具体地点,以及是否存在针刺伤后的出血情况,并且,一旦发现了这种情况是否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针刺伤情况。

2.结果

分析针刺伤情况:30例护理人员中,意外针刺发生率6.67%,处理用物时发生针刺发生率6.67%,1年内发生1次针刺发生率13.33%,1年内发生2次针刺发生率16.66%,1年内发生3次及以上针刺10.00%,见表1。

30例护理人员针刺伤情况n/%

组别

例数

百分比

意外针刺

2

6.67%

处理用物时发生针刺

2

6.67%

1年内发生1次针刺

4

13.33%

1年内发生2次针刺

5

16.66%

1年内发生3次及以上针刺

3

10.00%

3.讨论

3.1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针刺伤是一种普遍的医疗事故,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接下来将列举一些常见的针刺伤的原因:

1. 注射和抽血:在进行注射和取血的时候,医疗工作人员必须利用针具穿透病患的肌肤。若是手法失误或是粗心大意,都有可能引起针刺受伤的情况。

2. 锐器处理:锐利的工具如针、剪子、刀具等,在被应用之后必须进行适当的处理。若处理方式不恰当,可能会引起针刺伤的产生。

3. 静脉穿刺拔出:医疗操作中,静脉穿刺是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在拔除针头的过程中,操作不当或者病人突然转移,都有可能引发针刺伤。

4. 废弃物处理:在处理废旧的针头、剪刀等尖锐工具时,若是操作失误或者疏忽大意,也有可能引发针刺伤[2]

5. 外科缝合:在执行外科手术时,医疗工作者必须运用针头来完成缝合。若是技巧上的失误或者粗心大意,都有可能引起针刺伤的出现。

6. 双手盖针帽:当覆盖针头的过程中,若双手的放置不当或者粗心大意,就有可能引发针刺伤的情况。

7. 分离针头:若在拆卸针头的过程中,由于手法不恰当或者疏忽大意,也有可能引发针刺伤的情况。

8. 手术传递剪刀刀片:在进行手术过程中,使用像剪刀、刀具这样的尖锐工具,若是操作失误或者粗心大意,都有可能引起针刺受伤。

   究其原因,出现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为:对针刺伤知识不充分,预警能力较弱。绝大多数的护士没有充分考虑到针刺伤的危险,一些人甚至误以为,受到受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发生后,感染疾病的风险极低。这主要归咎于他没有进行针刺伤伤害预防教育以及相应的工作标准化培训,导致医疗机构对待在岗员工的培养与教导没有达成完整且深入的目标。甚至有些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无法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导致其意识薄弱,频繁出现这种危险的医疗伤害。研究结果显示,只要各大医院积极开展培训教育和全方位的防护措施,就能够降低近32%的针刺伤事故发生率[3]

3.2防护措施建议与实施

在进行;临床操作时,针刺伤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作损伤,这种损伤既有可能引发剧烈的疼痛和流血,也有可能转变为病毒或细菌的扩散路线。所以,实行预防性的手段来减少被针扎的危险性显得尤其必要。首先,在操作针具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格外谨慎,避免将手指置于针尖或刀口的对面。为了进一步减少风险,医疗机构应尽可能使用无针接口设备,以降低针刺伤的可能性。另外,穿刺后应避免再次戴上帽子,以防止在戴帽过程中发生意外。针具废弃物应被妥善存放在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理设备中,以防止其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若遭遇针刺伤,必须迅速实行相关策略,以减少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比方说,在护理人员出现乙型肝炎病人的针刺伤后,需要迅速实行多项处理方案,以保障个人的安全和阻断疾病的扩散。一冲。医务人员必须马上使用肥皂和清洁的水来清洁被针刺的地方,以便完全消除污渍。如果是眼睛、嘴巴或其他粘膜有破损的地方,则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来清洁,这样可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二挤。若存在伤口,医务人员需要从近心部位逐渐推进至远心部位,竭力将受伤部位的血液排除。此举旨在最小化病原体在人体中的传播。推进时,需要防止施加过重的压力,防止引发更广泛的伤害。三消毒。在清洗受伤部位的伤口之后,应当采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剂包括75%的酒精和0.5%的碘伏。在消毒过程中,要确保消毒液能够深入伤口内部,以便消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消毒完毕后,应对伤口进行扎实包扎,以防止进一步的感染。四检查。当医护人员出现针刺伤后,应立刻进行乙肝检测,以诊断是否已经感染。公共卫生部门应尽快为受伤的医护人员出具乙肝检测报告,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五上报。一旦护士被乙肝病人刺伤,公共卫生科应立刻向主管院长和所在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汇报。汇报的内容应包括受伤状况、应对方法以及后续的检查结果等。疾病控制中心将对此事进行研究,并为护士提供治疗建议,以保障其健康

[4]

在日常的职业活动中,护士需要始终维持极高的警觉,并实施必要的预防方法,例如佩戴手套和眼镜,这样可以减少被针刺的危险[5]。一旦遭遇针刺,必须马上执行前述的预防方法。一旦检测出阳性,就需要马上开展医疗;对于那些感染了疾病的人,同样需要尽快得到医疗,避免疾病的恶化。采取这些策略,能够显著减少护理工作人员在接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注射后的感染几率,确保的工作安全。此外,增进工作安全的教育与培养也非常必要,这样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对工作危害的理解和处理技巧。唯有如此,才可以确实地维护所有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的平安。同时,坚决反对运用回套针帽,只有在需要时可以单手复帽。在执行这项任务时,需要确保的手指无法接触到枕头和病人的身体部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和其他一次性或锋利的设备,都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来处理废弃物,尤其是那些锋利的设备,必须将其存储在专为避免泄露和刺伤的垃圾箱内[6]

综上,需要尽力地预防意外针刺伤发生,意识到自身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需坚守的信条就是“关心病患,关心自己”,提升个体的预警能力,并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继而为了防止针刺伤意外事故出现。

参考文献:

[1]彭华,胡嘉,李欢等.新时代下护理实习生发生意外针刺伤护理研究[J].经济师,2022,(10):222-223.

[2]靳燕美,杨鑫贝.关于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的综述[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五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22:1.

[3]潘红.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0):1-4.

[4]朱庆伟,欧志强,刘彩霞.意外针刺伤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改进措施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4):140-141.

[5]毛席婵.手术室医护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预防[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04):115-117.

[6]陈爱英.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3):16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