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精神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张世芳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研究时间跨越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精神科2个科室收治的个8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41例患者,接受安全护理干预;对照组有41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收治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9%,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1.17±2.7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安全因素,通过加强对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临床实况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能够有效降低精神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防范

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影响到安全的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首先,患者的自我伤害和他人伤害风险是精神科护理中最主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其次,精神药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也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此外,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护理环境的安全也对精神科护理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于精神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和防范措施的研究还较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共纳入我院精神科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4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9岁至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6.8)岁,病程在3个月至28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9.4±3.2)个月,选用安全护理干预。对照组也有4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8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6.3)岁,病程在2个月至2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8.6±2.7)个月,选用常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表现出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精神科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执行医嘱,协助患者完成相应检查,并提供心理疏导,向家属传达用药方式并进行健康宣教。

观察组采用安全护理干预,其主要措施如下:(1)护理培训:由于精神科患者存在精神障碍,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于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选择科室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知识和护理技能,使其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并分析研究潜在的风险,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2)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他们交流,以温和缓和的态度进行对话,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3)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至关重要。定期更换床单等用品,并做好清洁消毒,降低细菌滋生情况,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同时,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情。(4)安全护理:由于精神科患者存在认知和行为障碍,他们易发生滑倒、自伤等安全事件。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医院病房显眼的位置张贴相应的警示告示,并在卫生间设立防滑倒标志,走廊安装扶手,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这些安全护理措施有助于确保患者在医院内的安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②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9%,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组别

例数

自伤

跌倒

其他

发生率

观察组

41

0

1

1

2(4.9%)

对照组

41

1

3

3

7(17.1%)

4.797

p

0.028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满意度评分为(91.17±2.71),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2。

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

组别

例数(n)

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

41

91.17±2.71

对照组

41

83.33±2.47

t

25.641

p

0.000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首先,患者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精神科患者属于特殊群体,常常缺乏自理能力,情绪波动较大,病情变化不定,如果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注意患者的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部分患者可能护理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护理人员的安排和指导,这也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次,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病情观察不到位,可能在处理突发情况时无法冷静应对。另外,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安全意识,未能严格按照科室的规范进行护理操作,这也为护理工作埋下了安全隐患。

3.2 防范对策分析

为了降低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首先,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从质量管理、安全职责、操作规范等方面入手,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行为规范的考核。

其次,加强培训是关键。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培训结束后,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够胜任临床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使其在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再次,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具备慎独精神,加强环境管理和业务自我提升,可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对护理安全因素的分析,并结合临床实况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可以有效降低精神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北. 精神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7):270-271.

[2]马建玲.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7):144+146.

[3]魏艳萍.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02):123-124.

[4]施金翠. 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