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的常见针灸疗法知道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痛症的常见针灸疗法知道么

曾艳

四川省理县中医藏医医院  针康科 623100

针灸即我们常说的针灸疗法,是在中国一种很传统的治疗手法。它将保健养生与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针法就是指先把一根毫针扎在人体一定部位或刺扎入一个人身上的皮肉组织里,然后再利用捻转、提插等各种手段来加以治疗并辅助治愈其他病症的方法。灸法是指用被点燃包裹着的艾绒来熏烧人身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运用这种温热的刺激方法来治病加以保健养生治疗的方式。是针灸中医理论体系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涉及针灸基础理论、穴位、针灸技法以及针灸相应部位的器械,治疗范围等。它是中医所讲究内病外治原则的一种治疗手段。针灸疗法具有疏通人体经脉、提高机体抵抗力、调节人体气血、平衡人体阴阳、提高机体功能、调整人体内脏、补虚泄实等功效。由于针灸疗法还具有临床疗效迅速确切、方便快捷、治疗过程费用相对经济等众多其他优点,因此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疼痛类疾病,效果显著。

一、什么是痛症

1痛症是一个很笼统很大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因为疼痛而引起的各种病症。可以是某个部位疼痛引起某个部位的病症,也可以是由内到外的疼痛。中医的痛症,可以理解为两方面,一个是不通,一个是不荣。不通是个实证,是指邪气阻滞经络,妨碍气血的运行,以致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比如饮食不洁或缺乏运动,引起气滞痰湿,在体内生成这些病理因素集合单独影响经络气血的流通,也可以夹杂外邪合并,影响身体,因而出现实证的疼痛。 另一种疼痛属于虚证,因为经络气血失去濡养是脉络空虚而产生疼痛。

2临床常见的痛症:头痛、心绞痛、三叉神经痛、胸痛、腹痛、腰背痛、四肢关节痛、神经痛、胃痛、分娩痛、术后镇痛、胆结石等。

二、针灸治疗痛症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完善与快速发展,以及在各代传统中医技术的继承与不断创新发展下,同现代医学诸多的先进医疗技术的相结合,并随着对各种痛症进行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而可以进一步扩大临床病种、诊疗方式、后期保健,并针对各流程有了更细更全面的划分。

人们通常说的针灸主要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尤其是经络枢穴理论对中医针灸疗法尤为重要。人自出生起便会受到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痛。针灸止痛不断无毒、无害、无副作用更因其简单快捷而流传至今。

三、什么是针灸治疗痛症

我们常认为疼痛是由我们的某一受伤部位神经向脑部传输疼痛的信号。现在针对痛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传递上。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以激活痛觉调制系统并起到治疗痛症的良好效果。

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治疗的方式,用毫针刺入患者身体的皮下或一定深度的特定部位,或直接在人体必选的穴位基础上进行加热后对穴位刺激,或是直接利用电流等的物理方法刺激并可取得快速去除各种痛症疾病的效果。

四、针对几种常见痛症的针灸方式

1心绞痛:心绞痛的发生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有关。心绞痛可以针灸心俞穴、厥阴俞穴、膻中穴、内关穴、郄门穴等,除了针灸穴位以外,患者还可服用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来治疗。2偏头痛:治疗偏头痛的针灸穴位主要选择侧头部的少阳胆经穴位配合循经肢体远端穴位进行治疗。偏头痛是头痛的一种,但是与头痛有不同,主要表现为病程较久,疼痛主要集中于侧头部,劳累后加重。在治疗时主要选择的是侧头部的足少阳胆经穴位和循经远端的肢体部位穴位。穴位处方为:丝竹空、瞳子髎、太阳、率谷、角孙、风池、百会、四神聪及太冲、合谷、外关。这些穴位分别属于手足太阳经,主要分布在侧头部,能够有效地调节侧头部的经气和气血而止痛,同时配合肢体部位的穴位协调全身气血而帮助止痛。

3腰背痛:针灸治疗原则应散寒除湿、通络止痛。选用肾俞为肾经背俞穴,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肾俞、大肠俞、小肠俞为腰部局部取穴,可使得腰部气血流通,达到畅通气血的目的,做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4颈椎痛:针灸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且经济安全,操作简便无副作用。它能够有效地缓解我们颈椎的僵硬疼痛,能够减轻麻木,眩晕等不适症状。在我们颈甲脊穴,敏感压痛点或者是结节处施针,能促进我们颈部血液循环,减轻颈椎局部组织的颈肌紧张痉挛,促使颈椎局部组织的紧张程度降低,减少颈椎间盘突出对于颈椎动脉,神经根血管和颈部交感神经系统的一些直接的或者是间接上的影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麻木眩晕等不适症状。

5关节痛:膝关节疼痛,针灸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等。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之一,针刺足三里穴对膝关节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之一,阴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之一,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之一,它们均具有舒筋活络、止痛的功效。

6胃痛:胃病患者的穴位针灸加以对症中药治疗胃病效果比较显著,常见针灸的治疗部位主要有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穴等治疗穴位,具体治疗效果要因人体质而异;中脘:位于胃上腹,前胃正中上,肚脐偏上约四寸之处,具有开胃和中胃健脾理气化痰的双重功效,对治疗胃痛,肚胀,腹胀,反胃,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症均有其一定的效果;天枢:位于小腹,横平于肚脐之中,前腹正中旁约二寸之处,具有理气调补中气和脾胃,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并健运脾脏)的作用对于胃肠道疾病如呕吐,便秘等有一定疗效;内关:在腕上臂横纹前上区,腕掌桡侧腕远部横纹后上约二寸,掌长肌筋膜间和掌桡侧腕前屈肌筋膜间。有健胃和暖胃和降逆作用(调和胃气,使上逆的气机下降),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镇定和止痛的功效,对于心胸及胃部疾病有一定疗效,如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胃痛等疾病;足三里:在小腿膝外侧,犊鼻穴直下约三寸,犊鼻穴与和解溪穴的连线之上。有健脾益气和养胃安神(恢复脾胃功能)作用、扶正培元、通经而活络、提升人体气机功能的功效,对于胃脘部胀痛、脾虚者有一定疗效。

总之,针灸疗法对于痛症的解决是一种非常简便且有效的方式,需要注意的切勿自行针灸,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孙婷,王淑兰,朱世鹏.周期序贯针灸疗法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症状及情绪影响的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5(1):70-74.

[2]刘玉新,彭文超. 针刺疗法治疗内科急诊痛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 健康必读,2021(1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