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长制的发展及其治理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基层河长制的发展及其治理研究分析

李光

天津市西青区河长制事务中心 天津 300380

摘要:随着中国水环境治理的不断深入,基层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河流管理制度,逐渐在各地得到推广和实施。本文首先探讨了基层河长制在治理中的挑战。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基层河长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河长制;水环境治理;河流管理;制度发展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创新河流管理制度,其中基层河长制便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实践模式。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基层河长制的发展历程、治理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河流治理和水环境改善贡献智慧。

1.基层河长制发展面临的挑战

1.1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基层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河流管理制度,虽然在理论层面具备了良好的设计和初衷,但在实际操作中,制度执行力度不足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河长制应有的效果和水环境治理的进展。

首先,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表现为河长履职不力。尽管各级河长被赋予了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河长可能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或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未能充分履行职责,导致河流管理效果不佳。

其次,制度执行力度不足还体现在监管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虽然各级政府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监管不到位、考核不严格等问题。这导致了一些河长即使未能履行职责,也未能受到应有的问责和惩罚,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力。

1.2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基层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除了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外,还面临着跨部门协调难度大的挑战。这一挑战主要源于河流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水利、环保、农业、住建等,这些部门在河流管理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首先,由于各部门之间在职责、目标、资源等方面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在河流管理过程中出现协作不畅、沟通不足等问题。例如,在河流治理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不同部门可能根据自身利益和需求提出不同的方案和要求,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其次,跨部门协调难度大还体现在信息共享不畅上。河流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及时、准确地共享相关信息和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政策、决策和实施方案。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门间信息壁垒和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信息无法及时共享或共享的信息不准确,影响了河流管理的效果。

1.3公众参与程度不均

基层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河流管理制度,其成功的实施不仅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和部门的协作,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基层河长制面临着公众参与程度不均的挑战。

首先,公众参与程度不均表现为参与意愿和行动的不平衡。虽然部分公众对河流管理问题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但实际上参与到河长制工作中的人数和比例仍然有限。同时,不同地区的公众参与程度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公众参与度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较低。然后,公众参与程度不均还受到传统观念、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公众可能认为河流管理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因此缺乏参与的动力和意愿。此外,河流管理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一些公众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知识而难以有效参与。

2.优化建议

2.1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基层河长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管理制度,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水环境治理和河流保护的成败。然而,制度执行力度不足一直是制约其效果的一大瓶颈。为了充分发挥基层河长制的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首先,要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权力。通过制定详细的职责清单和权力范围,确保各级河长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任务,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河长在履行职责时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其次,要加强对河长履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巡查、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河长的履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完善考核体系,将河长的履职情况与绩效挂钩,实行奖惩分明,激励河长积极履职。此外,要加强对河长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提高河长的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河长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河长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2强化跨部门协调

基层河长制作为河流管理的重要制度,其实施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跨部门协调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不畅、职责不清、利益冲突等。为了强化基层河长制下的跨部门协调,以下是一些建议措施:

首先,应建立明确的跨部门协调机制。这包括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或指定协调人,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在河流管理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避免职能重叠和冲突,确保各部门能够协同作战。其次,要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和交换。同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就河流管理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共同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合力推进河流管理的良好局面。此外,要强化政策的协同与衔接。在制定河流管理相关政策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利益和需求,确保政策之间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同时,要加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和矛盾。为了激发各部门参与河流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建立跨部门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奖励措施,对在河流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表现不佳的部门进行督促和整改。这样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最后,要推动跨部门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各部门在河流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各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河流管理中的难题和挑战。

2.3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公众参与是基层河长制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不仅可以增强河流管理的效果,还能促进公众对河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认识和意识。以下是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的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如媒体宣传、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普及河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基层河长制的认知和理解。让公众明白,河流的健康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河流的保护和管理。其次,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公众参与平台和渠道,方便公众参与到基层河长制的工作中来。这可以包括设立公众意见箱、开展公众问卷调查、组织公众座谈会、建立在线交流平台等。同时,要确保这些平台和渠道的畅通有效,及时回应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还需要开展公众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河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实践活动等形式,教授公众如何参与河流管理、如何识别环境问题、如何保护水资源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最后,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基层河长制的工作。可以设置公众参与奖励机制,对在河流保护和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众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要定期公布河流管理的工作进展和成果,让公众看到他们的参与带来的实际效果,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河流管理中来。

结语

基层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河流管理制度,在我国水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制度执行力度、强化跨部门协调、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基层河长制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圣举.瓦房店市“河长制”制度与存在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01):4-6.

[2]王建伟.河道治理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0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