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非遗英语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非遗英语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曾杭丽

 浙大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摘要:新文科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改革要着眼于跨学科交融,要根植于中国文化,突出中国特色,注重国际视野,推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培育。本文以高校开设大学英语非遗拓展课为研究内容,从开课意义、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开设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类拓展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英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改革

一、引言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是传播我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新文科建设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背景下,推动我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推进外语教育创新与跨学科融合,是新时代赋予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英语教育涉及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几乎所有学科门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须在新文科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重构,大学英语要以德树人为基本原则,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推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培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我国高校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二、开设大学英语非遗拓展课的意义

1、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执行的需要

近年来,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兴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英语是重要的世界通用语,具备天然的工具性,为文化融通搭建桥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英语讲好非遗故事,能传播好中国声音。

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9年对于中国外语教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因为标志着中国外语教育进入了“新时代、新文科、大外语”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文科”意味着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升至更高的层面,肩负着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使命。在我国,“新文科”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注重国际视野,不断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使命在前,新文科建设须兼顾学科互促融通,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讲出中国故事,讲清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三、非遗英语拓展课的教学体系建构与实施

1、课程内容的设计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融汇的丰富文化,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非遗分为十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其中,昆曲、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尔》、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中国皮影戏、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藏医药浴法3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目前非遗英语拓展课面临非遗教材缺乏、课程资料稀缺、前期研究基础薄弱、课程建设不成体系等问题。面对这些困境,首先要打造非遗特色英语课程,基于非遗十大主题,结合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打造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案例。用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进行具体阐述,通过这些非遗项目,学生更好理解中国人的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2、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已经成为新的教学形态。教师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线上预习,课堂中进行线上反思巩固,这突破了传统课堂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选择性地挑选部分线上资源,就本主题延伸出来的话题进行补充,弥补目前纸质教材非遗文化介绍的不足,以视听、经典阅读、时事新闻等补充,多维度、多方面地加深学生的非遗知识认识,扩大学生的非遗眼界,激发学生的非遗好奇心。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乐于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增加课堂参与活跃度与积极性。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使学生加深文章语篇理解、增强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学情自主建设相关课程资源,包括课件、教案、题库、作业库、案例库等。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理念,根据整门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思路,将“课前准备—课上启发与讨论—课后应用与巩固”形成教学和学习闭环,力争实现“4I教学(Integration, Interaction, Innovation, Inspiration),即1)Integration:为教学目标服务,选取、改编、整合教材和网络学习资源; 2)Interaction:围绕各非遗主题布置相应任务,在每个非遗主题之后,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或自己感兴趣的相应非遗,同时探讨该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与创新问题。课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同伴评价,形成学生互助合作、资料共享学习氛围;3)Innovation:立足非遗,重视社交媒体的传播渠道价值,培养主人翁意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非遗英文视频拍摄,旨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为非遗的保护献计献策,体现出教学理念和设计的创新之处;4)Inspiration:以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理解非遗学习为抓手,以提升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为锚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非遗文化及其体现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创造力与想象力,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3、多样化考核模式

   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大学英语学习成绩的评估主要包括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大项内容。课程考核可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平时考核采取平时作业、家乡非遗介绍等过程性评价;创新期末考核方式,采取无纸质化考核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非遗英语视频,用英语介绍中国的非遗项目,包括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传承与创新等内容;同时每位同学提交一篇非遗英语论文。英文视频+英文论文,以作期末考核主要两大项内容。多元化考核更看重学生的英语输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讲好中国非遗故事能力,同时,通过非遗英文视频,积极传播了中国非遗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学生力量。

四、总结

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推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并推进外语教育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重构,以跨学科交融为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我国“新文科”建设要突出中国特色,注重国际视野,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开设大学英语非遗拓展课,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讲述中国故事。

构建互联网+环境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进步带给教育领域巨大变革,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逐渐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征。本校大学英语拓展课每周只有2课时,本课程共涉及十大非遗类别,上课时间与内容有限,通过打通线上线下教学通道,打造非遗英语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和多模态的立体化学习生态圈。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以产出为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从纸质考试到新媒体传播,拍摄非遗英文视频,让学生写非遗主题英文论文,培养问题意识与科研精神。建立非遗传承与传播实践中心,定期举办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鼓励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建立非遗立体知识。大学英语非遗拓展课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中国文化类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学科交叉:新文科背景下的新外语构建和学科体系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26.

[2]金琳.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框架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23):118.

作者简介:曾杭丽(198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与对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