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 2

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周勇周睦翰张宇邢敏宋宏衫

周勇1、张宇3、邢敏4、宋宏衫5,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53

周睦翰2江西宜春学院 江西省 宜春市

目的 探讨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对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0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例行脑血管造影,在小脑前下动脉部位置微导管,给予30-50万单位的尿激酶,在20-30min内注完;对照组给予改善循环扩血管常规静脉药物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颁布的疗效分级作为疗效标准。结果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选择局部动脉内给药是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

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是指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内听动脉因缺血、血液灌注不足所致的临床症状[1],目前已成为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多采用改善循环、缓解血管痉挛、高压氧等全身性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均无明显突破。本文选取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20例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对其采用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行小脑下前动脉内超选择局部药物灌注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40例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头晕、恶心、呕吐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症状,且符合血管性突发性耳聋的诊断依据。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观察组:运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者股动脉,置入导管后进行全脑造影。因内耳及耳蜗的供血动脉主要是内听动脉,其起自基底动脉的小脑下前动脉。将微导管超选择小脑下前动脉的开口,并给予30-50U的尿激酶,在20-30分钟内用微量泵泵入。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术后1周内对患者进行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静脉行血管降纤药物治疗(生理盐水250ml配金纳多105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电测听,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 参照199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颁布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析》[2]。痊愈:患者达到0.25-4Hz的频率,或达到此次患病之前的水平;显效:上述频率平均提高30dB以上;有效:0.25-4Hz的频率平均提高15- 30dB以上;无效:上述频率平均听力改善改善<10dB。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附表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电测听结果比较,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6个月的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的反复,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治疗后电测听结果比较

n

1d

3d

6d

10d

观察组

20

63.222.4

59.724.6

47.525.3

42.424.6

对照组

20

68.623.1

64.821.7

56.419.6

56.221.8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临床症状的发生极为突然,可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及危害,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致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显得极为重要[3]。已知内听动脉是内耳供血的主要动脉,其发自基底动脉下段的小脑下前动脉,且供应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和耳蜗血液。由于内听动脉缺乏侧枝循环,因此其供血区域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极其敏感。目前突发性耳聋的研究显示,小脑前下动脉的迷路动脉在其发病过程中,常由于血管的栓塞、痉挛、血管狭窄、出血以及血凝能力过高,而阻断内耳血液供应 [4]。当内听动脉出现血流减少或血供中断,可导致患者出现眩晕、恶心,严重者可引起听力突然丧失[5]

目前,常见的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措施为常规静脉给药治疗,应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以及解除血管痉挛药物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且有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手段的效果不佳[6]。本研究采用神经介入的方法局部小剂量尿激酶药物灌注治疗,不仅能够了解患者脑血管的情况,而且提高局部血药浓度,能够有效避免全身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管再流通率,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采用神经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突发性耳聋的患者越早接收治疗效果越好。耳蜗血管的小栓子可致耳蜗微音器电位在60s内下降,而超过半小时,则听力下降很难恢复。在本次研究中,有15例患者经过头颈MRI检测提示脑梗死,且伴有椎基底动脉闭塞或狭窄,TCD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因此,可认为内耳缺血是血管性眩晕伴突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运用神经介入治疗,经充分的手术前进行及术中规范操作,与经静脉等全身性综合治疗相比,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神经介入治疗血管性突发性耳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鼎华,杨伟炎主编.耳聋的基础与临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2-134.

[2]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72-73.

[3] 郎桂森.高压氧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4(6):114-115.

[4] 于敏,李玉杰.长春西丁联合尿激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6):518-519.

[5] 韩永胜.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3):79.

[6] 陶义祖,刘联合,方明富,等.地塞米松、尿激酶、肌氨肽苷等联合治疗突发性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2):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