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黄丽萍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科室:产科母婴俱乐部  广东 广州  51080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可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手段,分析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盆底压力分级护理后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盆底肌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压力分级,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保证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关键词:采纳后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肌训练;盆底功能恢复;应用效果

妊娠、分娩是导致女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由于妊娠过程中胎儿不断长大从而会对女性腹腔内脏器形成压力,脏器会因此发生位移从而会影响到盆底肌,盆底肌长期处于拉伸状态就会影响肌肉的收缩能力,因此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同时,胎儿体重的增加也会导致盆底肌纤维作用不断上涨,导致盆底肌纤维损伤引发了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对女性日常生活造成的损害非常大,需要尽早的采取康复治疗。盆底肌训练作为常用的手段,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改善盆底功能的效果,但还是无法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需要配合盆底康复治疗仪,通过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盆底肌肌力,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来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可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纳入标准:患者为初次妊娠、符合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要求,可按照医嘱进行训练。排除标准:合并妊娠并发症的患者、伴随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患者采取其他妇科手术治疗、无法按照医嘱实施盆底功能训练患者均不纳入本文实验。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平均孕周(周)

平均体重(kg)

实验组

50

31.25±5.26

39.25±1.43

61.52±6.63

对照组

50

30.82±5.82

39.14±1.45

62.05±6.33

t

0.135

0.152

0.155

P

>0.05

>0.05

>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在产后第6周采取盆底肌功能训练。患者取站姿进行缩肛训练,肛门括约肌紧缩到最大程度保持5~12s的时间,然后放松5s后再次紧缩,持续训练20分钟,每天训练3次。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实施盆底肌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患者将膀胱排空后取膀胱截石位,将治疗仪的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内,将电极片贴在髂前上棘和下腹部的位置,将治疗仪的频率设置为60Hz,脉宽调节在35~700μs之间,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与治疗模式,患者根据治疗仪的提示进行肌肉的收紧与放松,治疗仪的时间为半小时,每天治疗1次[1]

1.3评价标准  分别在患者治疗前后通过医疗期的肌电信号采集患者盆底肌I和II类纤维肌电压与疲劳指标。采用压力监测仪评估患者的盆底压力,压力登记为IV级(非常好)、III级(较好)、II级(一般)、I级(差),分析患者盆底压力的改善情况[2]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研究,数据通过软件检验后,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盆底压力等级对比  实验组患者盆底压力分级护理后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盆底压力等级对比

盆底肌压力分析

实验组

对照组

X2

P

护理前

I级

19(38%)

18(36%)

0.682

>0.05

II级

21(42%)

23(46%)

III级

10(20%)

9(18%)

IV级

0

0

护理后

I级

0

0

22.525

<0.05

II级

3(6%)

11(22%)

III级

11(22%)

20(40%)

IV级

36(72%)

19(38%)

2.2盆底肌改善水平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盆底肌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盆底肌改善水平对比

盆底肌改善对比

实验组

对照组

t

P

护理前

盆底I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

0.00±0.03

0.00±0.02

0.000

1.000

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

-0.05±0.03

-0.05±0.02

0.000

1.000

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

7.14±1.42

7.15±1.48

0.252

>0.05

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

6.33±1.25

6.38±1.27

0.352

>0.05

护理后

盆底I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

0.00±0.01

0.00±0.02

0.000

1.000

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指数

-0.04±0.02

-0.02±0.01

0.000

1.000

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

8.25±1.62

7.05±1.53

2.525

<0.05

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

7.98±1.52

6.25±1.33

4.625

<0.05

2.3临床症状改善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临床症状改善率对比

组别

例数

尿失禁

性功能障碍

盆腔器官脱垂

改善率(%)

实验组

50

15

14

8

37(74%)

对照组

50

9

8

3

20(40%)

X2

25.338

P

<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的损伤,也是引发女性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患者会因此出现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从而对患者生活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临床诊疗中,盆底肌功能训练室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提高盆底依托能力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考虑到可能与患者产后身体虚弱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盆底肌功能训练对患者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有些患者自律性较差,也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3]

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仪可以将探头置入到目标肌肉上,通过电流刺激的方式促进肌肉的收缩与放松,具有精准刺激肌肉的效果、提高肌纤维的兴奋度,保证患者盆底肌纤维收缩能力的恢复。而且盆底肌与其他肌肉一样,若是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其功能会慢慢减退,因此需要根据患者肌肉的变化水平不断调节治疗方案。盆底肌功能训练联合盆底肌康复治疗仪的治疗方法,能够实现有计划、针对性的治疗,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复,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4]

综上所述,患者通过盆底肌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方案,盆底肌压力水平和康复水平都得到明显的改善,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的恢复,保证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配合盆底康复治疗仪,通过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盆底肌肌力,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来保障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根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24):78-79.

[2]郭莹盈.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12):150-151.

[3]王莉辉.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与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1,5(06):22-24.

[4]陈惠禺,陈益琼.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临床影响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