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作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2

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作用探究

张丽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旅顺口医疗区心理科 辽宁大连,116041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本次采取随机盲选法,将我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的70例精神疾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35例采取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BPRS精神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可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语言沟通;心理护理;精神疾病;护理效果

精神疾病,为精神心理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为不同的脑部结构或功能,矛盾、危机、紧张、创伤、社会等因素所致的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临床症状较多,常见的包括:性格突变、情感紊乱、行为诡异、敏感多疑、记忆障碍及意志行为障碍等。为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还需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本次将我院在2022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分析探究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70例精神疾病患者,纳入时间为我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0月,均符合临床有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1],且均由患者家属/监护人知情签署相关医护干预同意书,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逐一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本次实验者。按随机盲选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跨度为23岁到64岁,平均为(42.18±1.21)岁;病程为2-7年,平均为(4.32±0.11)年。观察组35例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跨度为24岁到62岁,平均为(42.16±1.22)岁;病程为2-7年,平均为(4.34±0.10)年。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代表后续数据有可比的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以科室常规护理流程为依据,对患者实施常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即:

(1)语言沟通干预。受疾病影响,患者容易出现一些负性情绪,在患者冷漠、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一方面,结合患者的具体情绪、表现,以和蔼、亲切、温柔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多鼓励、支持、安慰患者,学会换位思考,多倾听患者心声,针对患者提出的疑惑,耐心解答,排忧解难,消除患者顾虑。另一方面,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需保护好患者个人隐私,鼓励患者勇于说出自身想法及问题,在患者允许及信任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患者在医护期间的依从性及配合度。

(2)心理护理干预。受精神疾病影响,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为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一方面,可采取鼓励疗法,举例治疗效果理想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采取伴乐疗法,通过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此外,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照顾患者,给予患者亲情支持干预,为患者制定营养健康的饮食计划方案,做好患者用药过程监督管理,多陪伴患者,与患者谈心等,使患者感受到家人带来的温暖,进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护工作的开展。

1.3判定指标及标准

根据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患者精神状态水平进行评估,评分越低,代表患者精神状态越好[2]。同时,根据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从患者心理、社会、物质、躯体等维度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高[3]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涉及计量和计数两种数据,其中计量数据用(X+S)代表,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百分比(%)代表,用χ2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BPRS精神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1:

表1·两组护理后BPRS精神状态评分及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BPRS精神状态评分

GQOLI-74量表评分

对照组

(n=35)

87.15±5.40

72.50±1.00

观察组

(n=35)

42.46±3.92

83.50±0.50

t

39.622

58.207

P

<0.05

<0.05

3.讨论

精神疾病,在对患者精神状态造成影响的基础上,还容易引发一些负性心理,如焦虑、抑郁等。为疏导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精神状态,需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医护干预方法。

本次提到的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即通过与患者之间良好的语言沟通及心理疏导,使患者进食、用药依从性提高,并疏导焦虑、抑郁负性心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国内有学者表示,精神疾病患者采取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状态,疏导负性心理;本次研究结果与之较为相似[4]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观察组采取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方法,护理后的BPRS精神状态评分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实施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显著,可改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闻友梅.精神科护理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J].健康必读,2021(14):137.

[2]左志敏.探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饮食保健,2019,6(28):142-143.

[3]刘立志,曹丽娟.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3):74.

[4]贾萍,朱远秋.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临床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202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