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EMS综合征1例报道并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2

POEMS综合征1例报道并临床分析

王秀梅    乌日根索依拉

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 神经内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69

摘要:目的 报告1例以消瘦为首发症状,随之发现周围神经病变、骨破坏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POEMS综合征病例。方法 回顾性分析 POEMS 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及检验结果,结合文献对 POEMS 综合征临床特点、诊断标准进行探讨。结果 青年男性患者,先出现消瘦,再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症状,伴脊柱椎体破坏,血清游离轻链λ升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VEGF升高,肌电图检查示神经源性损害,骨髓涂片显示粒系、红系增生活跃。结论 对于逐渐进展的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其他症状如消瘦、淋巴结肿大等时需考虑POEMS 综合征可能。

关键词:POEMS综合征、周围神经病、淋巴结肿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全身性疾病,由5个部分组成:即P:周围神经病变;O:器官肿大;E:内分泌疾病;E:M蛋白升高;S:皮肤变化。但这5个部分并非全要出现,其诊断基于Dispenzieri诊断标准(2017)[1]。1986年中国报道首例POMES综合征[2]。现报道1例以消瘦为首发症状的POMES综合征并文献复习。

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33岁,主因“消瘦9月,四肢麻木4月伴无力2月余”于2020年12月21日收入我科。现病史:患者于2020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发现自己体重缓慢下降,至8月时约减轻10斤,考虑工作(劳累)相关,未重视,于2020年8月中旬起出现双手指远端麻木,q起初为间断性,约20天后呈持续性并且呈向上发展趋势,并出现双脚趾远端持续麻木,伴双下肢无力,平地行走时不明显,上台阶时酸困感明显,于10月初行颈胸部MRI检查时提示T1椎体异常信号,于10月底行T1椎体穿刺活检,未见明确阳性结果。当时无需搀扶可自行行走,但乏力明显。于11月初双下肢无力加重,不能自行站立及行走,并出现双上肢无力,但可自行持物,如端碗、吃饭等,未治疗,病情仍逐渐进展,上肢麻木进展至腕部,下肢麻木进展至膝部,并有踩地不实感,消瘦较前明显,约再减重10斤。既往体健,否认毒物接触史。内科查体:肤色正常。专科查体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减低,肌力:双侧屈、伸腕5-级,双侧屈、伸指4+级,双侧屈、伸髋4+级,双侧屈、伸膝4-级,双侧屈、伸踝3级,双侧屈、伸趾2级。双手部及双膝以下痛觉减退,双侧膝以下振动觉、位置觉减退,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 )。

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肝功、肾功、血糖、甲状腺功能正常。维生素B12水平正常,叶酸1.94ng/ml(4.6-18.6)。结核抗体阴性。TB-SPOT阳性。呼吸道肿瘤标记物、副肿瘤相关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抗体检测阴性。游离轻链λ165.00 mg/L (5.71-26.3),Fκ/Fλ 0.098 (0.26-1.65)。IL-6正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887.27 pg/ml(0-142)。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出现异常区带(M蛋白),约占2.9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LAM型M蛋白。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肌电图:NCS:周围神经性损害(感觉、运动均受累)

全脊柱MRI:T1、4、8、12椎体、L2、3、4、5椎体异常信号。T1椎体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穿刺破碎的骨组织内见少许细胞核深染的小圆细胞成分,组织变性较明显,免疫组化标记显示可能为淋巴细胞,但性质无法明确,建议结合临床或必要时再取活检。PET-CT:多发颈、胸、腰、骶椎,右侧2、5、6、7,左侧2/4/6/7/8肋骨、左侧锁骨、胸骨、双侧髂骨多发点片装高密度影,部分代谢增高,T1椎体为著,骨密度欠均匀伴代谢增高;双侧扁桃体、咽旁、颌下、颈部、腋下、腹腔、腹股沟区及髂内多发淋巴结炎性增生。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240mmH2O,常规:外观:无色透明,pandy实验阳性,白细胞计数10×106/L,淋巴细胞85%,单核细胞15%。生化:蛋白245.4mg/dL8-43)。IgG 58.2mg/dL0.48-5.86)。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活跃,未见明显异常细胞浸润。骨髓淋巴瘤免疫分型检查(-)。

诊断 POEMS综合征,转入血液科进一步治疗。

讨论

POEMS综合征又称Takatsuki综合征,Crow-Fukase综合征,Bardwick在1980年首次将主要症状的首字母组合,形成了现在的POEMS综合征[1]。是继发于潜在浆细胞肿瘤的一种罕见的副肿瘤性疾病。除缩略字的临床表现外,还有其它未包括的其他重要特征,包括视乳头水肿、血管外容量超载、硬化性骨骼病变、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血栓形成的倾向和异常的肺功能测试以及Castleman病[2]。依据POEMS综合征诊断标准(2017),诊断的必要条件包括2条强制性标准和至少1条主要标准和至少1条次要标准

[3]。本例患者符合2个强制性标准(周围神经损伤、IgG-LAM型M蛋白),2个主要标准(骨硬化病、VEGF升高),2个次要标准(淋巴结肿大、性功能障碍(早泄))以及其他症状(消瘦),故诊断明确。

POEMS综合征其发病率约为每0.3/10万(日本)[4],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23,发病年龄10-81岁,平均46岁[5]。首发症状最常见与周围神经病,其次是血管外容量超负荷、内分泌异常、皮肤改变等,以体重减轻为首发症状的较为少见,周围神经病发病率几乎是100%。周围神经病通常亚急性起病,从远端到近端,从下肢到上肢,下肢重于上肢,感觉障碍发生在前,运动障碍发生在后,且运动障碍重于感觉障碍[6]。在我国,根据李等人报道,误诊率为85%,最容易误诊为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患者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18月[1]。本患者因影像检查发现脊柱异常,首次就诊科室为骨科,并行活检检查,活检时骨质特别硬,过程较困难,活检未见明确阳性结果,且周围神经症状加重才就诊神经内科。患者脑脊液、TB-spot及PET-CT结果不除外结核感染可能,但不能解释其周围神经损伤表现,因此考虑POEMS可能,请血液科会诊,进一步行骨髓穿刺、游离轻链、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VEGF等检查后确诊,从就诊到诊断使用4个多月时间。

POEMS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还不是完全明确,目前被认为与由克隆浆细胞引发的炎症和血管生成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激增有关[7]。因此有以VEGF为靶点治疗,虽然治疗结果好坏参半,但VEGF是与疾病活动性相关的最明确的细胞因子[6]。诊断POEMS综合征的VEGF的临界分值分别为200pg/ml(特异度95%;敏感度68%)和1920pg/ml((特异度98%;敏感度73%)[1]。POEMS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与潜在的单克隆性浆细胞疾病、骨骼病变和骨髓受累情况等相关,目前主要有放射治疗、外周血化疗、干细胞移植等等。梅奥诊所报道,10生存率62%,但在中国,未得到有效治疗者,中位生存期只有5-7年[5]

  POEMS综合征因累及范围较广,临床症状多样性,就诊过程涉及多个科室,如骨科、内分泌、皮肤科、神经内科等等,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行多学科会诊,减少误诊,缩短确诊时间,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Li H, Huang Y, Li Y,et al.Endocrine manifestations in poems syndrome: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BMC Endocr Disorders.2019;19:33-39.

[2]Angela Dispenzieri.POEMS syndrome: 2019 update on diagnosis, risk‐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Am J Hematol.2019;94(7):812-827.

[3]Dispenzieri A. POEMS syndrome[J]. Blood Rev,2007;21:285-299.

[4]Nasu S, Misawa S, Sekiguchi Y, Kanai K, Fujimaki Y, Ohmori S,et al. Different neur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rofiles in POEMS syndrome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12;83:476-479.

[5]Yong Wang,Li-Bo Huang,Yi-Hua Shi,et al.Characteristics of 1946 cases of POEMS syndrome in chinese subjects:A literature-based study[J].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19;10:1428.

[6]Rachel Brown,Lionel Ginsberg.POEMS syndrome:clinical update[J].Journal of  Neurology.2019;266(1):268-277.

[7]Jack Khouri,Megan Nakashima,Sandy Wong.Updat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OEMS (Polyneuropathy, Organomegaly, Endocrinopathy, Monoclonal Gammopathy, and Skin Changes) syndrome: A Review[J].JAMA Oncol. 2021 1;7(9):1383-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