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1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知识 

谭玉容

南江县人民医院

动静脉内瘘一般指动静脉内瘘术。 动静脉内瘘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感染机会少等优点。通过探讨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征和要求,总结该疾病护理经验,以提升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质量。

一、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

   动静脉内瘘感染体现在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现象。伴随着发热症状存在着分泌物,如果是手术以后吻合口部位被感染,有可能还会存在着破裂问题。当动静脉内瘘感染发展到十分严峻的程度,必定会造成全身感染,最终引起败血症。

  (1)患者自身原因。①保护不到位。由于患者没有掌握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知识点,也没有积累丰富的经验,尚未提前加大穿刺点的保护工作,完全忽略了手臂皮肤的清洁。患者出汗或者洗澡以后,手臂穿刺部位受潮,最终引起感染。②患者自身身体素质患者的凝血功能不佳,穿刺处存在着渗血现象,保护穿刺点的创可贴掉落引起感染。因为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叫弱,受到贫血因素的影响,手臂皮肤十分干燥,皮肤溃烂,从而造成感染。③感染症穿刺部位存在着感染,感染灶传播和扩散以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感染。

  (2)护士护理因素。①操作不规范,护士尚未依照无菌操作的基本理念对皮肤进行消毒处理,或者使用的操作用具尚未提前展开消毒,拔针以后也没有有效处理导致穿刺部位被感染。因为护士操作不到位,循环从相同穿刺位置进行操作,所以使穿刺点处于十分红肿的状态。②观察评估不到位。在护士穿刺前期阶段中,并没有对患者的穿刺部位重点观察和探究,也没有提前掌握患者穿刺点之前是否存在着被感染情况。当穿刺点之前存在着感染现象,必须更换新的穿刺点,防止出现再次感染情况。③宣传不合理。护士并没有将有关于动静脉内瘘护理知识点讲解给患者,教育力度不足,患者自身不知道怎样对内瘘进行观察。

二、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知识

    动静脉内瘘日常护理过程中,表现为多方面,具体如下。

    (1)穿刺之前,重点评估,遵循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在穿刺之前,应当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到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存在着过敏以及红肿现象,掌握到实际情况以后,再次规范性操作。如果有难以穿刺以及多次穿刺和人工血管等情况,必须让经验十分丰富、专业性强的护士进行操作。在采取纸质胶布或者创可贴时,容易造成穿刺点感染,可以更换为防止过敏的胶布。将渗血部位的纱布及时更换,防止出现感染。在穿刺过程中,遵循标准要求实施无菌操作,有效的消毒处理穿刺部位的皮肤。采取合理的穿刺方式,保持恰当的手法,禁止重复穿刺同一部位,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避免从红肿和感染处进行穿刺。穿刺之前,重点观察和评估结合观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符的穿刺方式,尽可能不要应用区域式的穿刺方式,这是因为该种方式有可能造成内瘘血管瘤。

    (2)患者做到合理饮食。对于患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饮食,禁止喝带有酒精的饮料以及食用较辣的食物或者腌制食品。多吃水果蔬菜,比如猕猴桃或者菠菜等。摄入优质的蛋白质,部分患者还可以适当的食用脂肪酸食物,比如核桃、花生、芝麻等。

    (3)定期进行检查。患者应当定期进入医院检查自身情况,查看是否存在着感染现象,比如红肿、疼痛,定期更换药物。

    (4)心理护理。应当向患者明确阐述动静脉内瘘的目的、意义以及采取该种方式在治疗方面产生的益处,将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彻底消除。

    (5)应当保持个人卫生,做好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工作。患者在家中应当经常更换衣物,保持自身干净,在洗澡以后消毒处理穿刺位置。进入医院治疗前期阶段中,使用肥皂水将动静脉内瘘的手臂清洗干净,完成透析工作以后不应当立刻清洗带有穿刺点的手臂。在没有透析的过程中,注意佩戴护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穿刺位置,确保户外的松紧程度,不要穿紧身的衣服,以免对内容产生压迫。当皮肤存在着瘙痒、干燥、红肿现象,可以适当的涂抹中性油脂软膏,对动静脉内瘘的手臂皮肤加以保护,避免干痒。一旦内瘘已经存在着感染,必须减少内容手臂的活动量,防止造成更为严重的感染现象。

    (6)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为自身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增强身体抗病能力,防止皮肤发生红肿干燥情况。

    (7)局部防护患者禁止进行剧烈运动。动静脉瘘是透析之前的一种手术,动静脉采取手术连接,让静脉能够对体内的血液量有效处理,便于透气。在透析过程中,每分钟循环300ml的血液,自身的静脉不符合透析流量的需求,但是需要穿刺困难和感染等条件对于动脉穿刺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以可以把患者的静脉和动脉相互连接到一起,从而符合血脉流动的需求,确保安全性。完成动静脉内瘘透析工作以后,避免患者穿刺部位接触水。在穿刺部位发生血肿现象以后,可以采取压迫止血的方式使用冰袋进行覆盖,做好保暖工作。   

以上所述,为了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出现,应当做好护理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强化患者自我保护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