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教材学作文——浅谈发掘和运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写作知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2

跟教材学作文——浅谈发掘和运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写作知识

施蓉蓉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 云南省 泸西县 652400

摘 要:小学至高中阶段,学生已研读接近500余篇语文课本所选精华文章,对于教师而言,需依据学情,直击学生当前写作提升障碍,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协助学生在自我解析中深入理解知识,习得写作技巧,点燃学习主导,全力提升其语文创作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宜借鉴优美范例进行作文仿写演练,让学生扎根于模仿之中,领悟写作技艺,强化语文知识积累,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写作素养的稳步上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文;作文训练;运用

如今,中国教育领域持续繁荣与振兴,教师肩负重任,致力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欲望。本文章围绕高中语文课文在作文训练中的应用展开深度解析和探讨,期待为高中生的语文学科写作技巧提供有力支持,助力他们更高效地通过语文课本来充实个人的写作实力。

一、发挥课文在作文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材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众多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深远文化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并深化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关注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文章优秀作品,历经千百年积淀,深刻影响各世代人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及逻辑思维能力。基于此,在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作文写作技巧,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神内涵与精彩技法,以此为基石进行创新和提升。学生则需要将从阅读汲取的知识实际运用于作文写作中,从而提高文章的精确性和专业性。

二、引导学生借仿写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文课文时,应实时推动,使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及架构进行仿写,提高其思维品质,促进课堂互动积极性的提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文章核心构思与布局技巧作为仿效对象,在交流中激发写作热情,强化个人语文学习技巧。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文章时,特别强调几处典型的驳论论述方法。驳论论述方法是指首先明确他人的错误,或直接批评,或间接地批评,继而阐述己方立场,最后进行详细论证。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过程中,教师可先教授文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反驳论论述技巧,再通过仿写进行趣味性的思考和探索,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仿写和局部仿写

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文及推动仿写活动的进程中,采用整体仿写的手法,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掌握力。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可以依据该篇文章的结构和学习线索,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指导学生运用“引入情景—情随景动—景由情生—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从而强化文章掌控。同时,也可针对文章中的部分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考,以增进仿写技巧和语文思维能力。在众多的范文中,局部仿写的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教师应协助学生选择精华部分,提升其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思维层次。

四、教师作为模范,提升学生自我驱动力

现代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教学引导时,应该充分发挥引领和组织的作用。教师需要树立良好的学习典范,促使学生依照教师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模仿练习。同时,通过展示成功的模仿案例,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仿写。举例来说,当涉及到如《劝学》这样的古文文本时,由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文言水平普遍不高,可能无法完全领会文言文的深层含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深度解读仿写内容,再逐步指导他们深化认识并掌握关键要点。如此,便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挖掘文学形象素材资源

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与事件,虽无法成为议论文的直接论据,然其典型性及代表意义却获得广泛认可。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读的文章中,不乏事实性的记述,真人真事也屡见于其中,这无疑成为了更为具有说服力的习作素材来源。作文因人而异,需依据文体特性和表达需求选取相应素材,必要时可引入文学形象以助提高作水准。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贾母等,《祝福》中的祥林嫂、鲁四老爷等,以及《边城》中的翠翠等人物,尽管出自文学作品之虚构,但其知名度甚高,如果需要以人物经历作为依据,选择这些人物同样合适。对于文学形象,学生已具备相当程度的积累。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曾经学过的文学形象,学生必定能迅速给出回应,并列举出诸多热门人物,如孔乙己、范进、奥楚蔑洛夫、闰土、诸葛亮、刘备、武松、鲁智深等等。通过组织学生集中展示有关文学形象,旨在引导他们建立审美观照和应用意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因其生动独特且具有代表性,能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应学会从这些素材中汲取智慧,予以系统整理归纳,为习作实践提供便利。

六、挖掘作者生平素材资源

探究知名作家生平与著作用途,将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其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许多著名作家历经磨难和挑战,其背后或许蕴藏着更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创作历程。这些真实而珍贵的情况自然成为我们宝贵的理论研究资源。在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检索技能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过滤相关信息,以便对作家生平及背景资料有更加全面深入的把握。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包括了诸多诸如苏轼、辛弃疾等人的经典篇章,在引进相关文章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相关背景知识。又如,在写作实践中,适当援引名人的故事作为有力依据,既可提升论文格调,又能使阅读者从中获得深邃的启示。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苏轼的个人素材,包括其年轻时的职业生涯、“乌台诗案”等历史事件;在分析《边城》时,亦可采用类似方法追踪筛选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只有明确认识到作者生平资料的重要性及其蕴含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后,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写作素材的独特优势。

总的来说,针对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积极引导并指导学生将自身学到的语文课程知识和优秀文学作品灵活运用于作文,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写作技巧,增进语文学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淑亮.语文课文高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1(39):130-130.

[2]张立明.高中语文课文在高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6,02(1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