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管减压术应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5
/ 3

显微血管减压术应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黄璞嘉

浏阳市集里医院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分析对面肌痉挛患者提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内分别含有36例、35例患者的研究组、对照组(时间:2022.1月-2023.12月;方式:电脑抽号法),前组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组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经不同干预后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缓解情况、满意度、治疗效果等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面肌痉挛患者提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效果确切。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效果;应用价值;生活质量

   面肌痉挛疾病主要是指人体面部肌肉表现出一侧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该病症属于慢性进展性周围神经性疾病,但是经查体并不会观察到其他神经系统病变存在,是良性疾病的一种[1]。据临床调查发现,面肌痉挛疾病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还会对患者的社交、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患病群体主要以中老年阶段的女性为主,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发展[2-3]。引起面肌痉挛疾病发生的因素相对较为繁多,其中包括:桥小脑角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肿瘤、炎症以及面神经炎等,受疾病的影响,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抽搐、疼痛、睁眼困难等,如若患者的病情状况持续发展,患者还存在发生面肌轻度瘫痪的问题,且患者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严重者还存在发生多种并发症的风险,例如:头痛、耳鸣等,并且会影响对患者的视力、睡眠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4]。因此,临床十分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以此使患者的机体健康得到保障。以往,临床通常应用常规治疗主要以面神经切断术为主,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对患者的神经病变处进行切断处理,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状况相对紧急,该措施相对缺乏远期疗效,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故而效果并不理想[5]。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则是临床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干预的新型技术,这种方式在实施中主要是借助显微镜实施各项操作,便于发现患者的病灶部位实施后续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对患者周围健康组织造成的损害,故而应用效果确切[6]。因此,本文通过纳入71例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旨在深入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意义。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71例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内分别含有36例、35例患者的研究组、对照组(时间:2022.1月-2023.12月;方式:电脑抽号法),两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表1。

表1 患者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均值(岁)

病程均值(月)

女性

男性

研究组(显微血管减压术)

36

18(50.00)

18(50.00)

54.63±1.05

4.06±1.05

对照组(常规治疗)

35

17(48.57)

18(51.42)

54.32±1.85

4.56±1.52

X2/T值

0.014

0.871

1.616

P值

0.904

0.386

0.110

1.2方法

1.2.1对照组

   为患者提供常规面神经切断术治疗,如若患者存在严重面肌痉挛症状,此时则需要为患者提供局部麻醉处理,并对患者茎乳附近的部分面部神经进行切断处理,但是切勿对其进行完全切除处理。

1.2.3观察组

  在手术中,医务人员需要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一般以健侧卧位为主,并对患者提供麻醉处理,通常实施全麻处理,而后帮助患者将保持头部下垂的姿势,且下垂角度需要控制在15°,并指导患者的颈部向前屈曲,而后选择合适的部位对患者进行切口,通常选择乳突后发际处,且切口的长度应保持在4~5cm。此外,还需要作乳突根部骨窗,其参数主要以2.5×3cm为主,并对患者的乳突气房进行封闭处理,该步骤需要利用骨蜡完成,从而将患者的相关组织显露出来,一般以乙状窦后缘为主,并对患者的硬脑膜进行切开处理,主要呈倒“T”形,同时需要将其进行悬吊处理,使脑脊液可以得到释放,减轻患者的颅内压。同门同时,还需要将骨窗与乙状窦末端及乳突尖进行对应,并对患者的小脑延髓池进行打开处理,该步骤需要从患者小脑半球外侧下缘实施,并将患者的后组脑神经显露在外,同时对责任血管进行探查,该步骤一般以患者的面神经中枢段为主,并在患者的脑干、血管等组织间将相关医疗器械进行垫入处理,一般以Teflon棉为主。而后,对患者的硬脑膜进行缝合处理,且以间断缝合为主,并对患者硬脑膜缺损的部位进行修补,对患者的头皮进行缝合处理,该步骤需要利用无张力干预,并实施加压包扎干预。如若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表现出头痛明显的症状,此时则需要对患者提供头颅CT进行干预,以便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

     分为6个维度进行分析。

1.3.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为4个维度进行分析。

1.3.3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将该项指标分析3个等级进行分析。

1.3.4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

   分为3个等级对该项指标进行记录。

1.3.5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

  采用SAS、SDS等评分量表分析患者对应指标。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处理相关数据资料,t和X2检验组间数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s)

组别

n

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

睡眠障碍

睡眠效率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2.67±0.33

1.16±0.13

2.82±0.42

1.15±0.18

2.52±0.29

1.89±0.36

2.45±0.38

1.12±0.15

对照组

35

2.62±0.37

2.08±0.25

2.76±0.34

1.99±0.37

2.53±0.34

1.06±0.19

2.42±0.39

1.94±0.22

t值

0.601

19.532

0.660

12.217

0.133

12.098

0.328

18.395

P值

0.549

0.000

0.511

0.000

0.894

0.000

0.743

0.000

续表:

组别

n

入睡时间

日间功能障碍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2.79±0.62

0.97±0.64

2.37±0.75

0.76±0.29

对照组

35

2.64±0.49

1.78±0.48

2.63±0.49

1.77±0.45

t值

1.128

6.019

1.723

11.273

P值

0.262

0.000

0.089

0.000

2.2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s)

组别

n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62.53±22.14

92.18±25.16

61.52±23.24

95.53±25.59

56.31±19.23

93.56±21.54

49.16±15.92

89.13±26.14

对照组

35

63.15±22.15

78.16±24.13

62.59±23.25

81.69±25.65

57.11±19.19

78.12±21.58

50.11±16.91

70.16±24.36

t值

0.117

2.395

0.193

2.275

0.175

3.016

0.243

3.161

P值

0.906

0.019

0.846

0.026

0.861

0.003

0.808

0.002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组别

例数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36

26(72.22)

10(27.77)

0(0.00)

36(100.00)

对照组

35

24(68.57)

6(17.14)

5(14.28)

30(85.71)

X2

-

0.113

1.149

5.532

5.532

P值

-

0.736

0.283

0.018

0.018

2.4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表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研究组

36

20(55.55)

15(41.66)

1(2.77)

35(97.22)

对照组

35

19(54.28)

9(25.71)

7(20.00)

28(80.00)

X2

-

0.011

2.018

5.264

5.264

P值

-

0.914

0.155

0.021

0.021

2.5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表6.

表6 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况(±s)

组别

n

SAS

SDS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36

44.47±3.70

32.21±3.20

45.54±3.18

31.47±0.70

对照组

35

44.46±3.60

40.10±2.74

44.45±3.20

36.61±2.14

t值

0.011

11.145

1.439

13.680

P值

0.990

0.000

0.154

0.000

3.讨论

目前,面肌痉挛是临床较为多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患病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发生不自知的抽搐并且以阵发性为主,这种疾病具有病程漫长且不断进展的特点,并且在患者表现出情绪激动后,其临床症状则会加重,但是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查体后无法发现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病变的问题[7]。据临床调查发现,面肌痉挛疾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且以女性群体更为多数,属于成年人疾病的一种[8]。根据发病顺序的不同,临床可以将面肌痉挛患者分为两种类型,即:典型面肌痉挛、非典型面肌痉挛等,其中前者主要是指患者的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显现,而后逐渐发展至患者的下部面肌组织,例如:面颊部表情肌等;而后者则是指患者的痉挛部位从下部面肌开始,随着病情发展的眼睑、额肌等组织也会表现出相关症状,在两种疾病中,以前者更为多见[9]。当下,引起面肌痉挛疾病发生的因素尚未明确,但是多数人认为该病症的发生与脑干区面神经受压等因素相关,受其影响患者则会表现出神经髓鞘缺失的问题,从而受到患者的神经纤维间表现出异常情况,一般以冲动短路为主,如若患者神经压迫症状未能得到缓解,随着患者的病情状况持续发展,患者的面部功能则会受到影响,如若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其颈部、肩部等部位的肌群则会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及时为其提供高效的治疗

[10]。以往,临床通常应用常规治疗进行干预,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面神经切断术,该措施通过对患者的病灶部位的神经进行切断处理,从而纠正患者的临床表现,这种方式在实施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大,且容易损害患者其他健康神经组织,加重患者的机体负担,故而效果欠佳[1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已经被临床大量应用于对此类患者的干预,这种方式属于微创技术的一种,在实施中主要是利用显微镜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观察,明确患者的病灶信息,从而为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相关的干预,减轻对患者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同时,在术中配合面神经中枢段减压处理,这种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脉络丛进行电凝处理,使患者的病灶部位可以皱缩,从而将手术视野进行充分暴露,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责任血管进行移动处理,并加以Teflon棉丝进行垫入处理,从而保障手术成功质量,控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效果理想[12]。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心理状况缓解情况、满意度、治疗效果等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面肌痉挛疾病是一种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地抽搐为特点,这种疾病是慢性进展性周围神经疾病的一种,属于良性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等方面均造成影响,部分患者还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据临床调查发现,面肌痉挛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并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13]。对于此类患者而言,患者在患病后其临床症状主要以抽搐、疼痛等表现,在患者发病初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轻微,在患者发病后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则会相对较为明显,例如:情绪激动、面部自主运动等。以往,临床通常应用常规面神经切断术治疗进行干预,这种方式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患者的恢复[14]。显微血管减压术属于微创技术的一种,这种方式对患者的神经、血管功能等造成损害,将患者压迫面部神经的血管进行分离处理,从而纠正患者的神经恢复情况,并且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治愈率更高。故而,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应用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方式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干预,其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周浩田,郑闻浩,胡强,等. 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微血管减压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长期疗效分析[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5):432-435.

[2] 顾蕾超. CT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面肌痉挛术中并发过度换气综合征1例的护理[J]. 中国乡村医药,2023,30(19):68,75.

[3] 张珊珊,杜鑫丹,赵文胜,等. 3D打印导航下颌角入路茎乳孔穿刺射频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3(4):337-339.

[4] 姜成荣,徐武,王晶,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26(8):590-592.

[5] 孟鹏飞. 3D-Slicer软件辅助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1):34-36,40.

[6] 叶晓燕. 情绪疏通法结合针对性护理对穴位透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配合度、心理状态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21):104-107.

[7] 王晶,于国渊,赵俊杰,等. 改良耳后横切口与传统竖切口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对比[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3,46(7):600-604.

[8] 史皓威,郭文昌,李洋,等. 针灸合并药枕治疗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头痛的临床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10):1846-1852.

[9] 贺振森,俞红五,朱艳,等. 俞红五应用王乐亭配穴原则治疗血虚生风型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2023,31(6):45-47.

[10] 黄璇,李如祥,邱江红. A型肉毒杆菌内毒素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10):28-31.

[11] 高峰,孙连杰,帕热哈提江,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及术中责任血管的判断(附316例报告)[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1,18(6):644-647.

[12] 周祥,赵锦丽,葛立可,等.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和内镜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比较[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6):537-543.

[13]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 CT引导下茎乳孔面神经射频治疗面肌痉挛技术规范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7):1267-1271.

[14] 唐娜,姜小涵,唐乐微,等. 眼轮匝肌平行直刺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法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22,24(2):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