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8
/ 3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现状及对策

孙戈

浏阳市浏阳湖国有林场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森林火灾属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对于森林资源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发生森林火灾,将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造成人员的伤亡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且森林火灾的出现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出现气候问题以及水土流失的问题,或者出现洪水问题以及水源枯竭的问题。森林防火带指的是采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耐火性较好的树木所组成的混交林,林内的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不容易产生火灾,同时能够很大程度的阻挡森林火灾的蔓延,最大程度的发挥断火、阻火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能够有效的加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林带建设;现状与对策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是进行森林防火的主要措施之一,只需投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显著的效果,同时也能够维系较长的时间。生物防火林不仅仅能够发挥防火的作用,还具备一定的绿化作用,实现对森林中的树木结构的调整,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对病虫害的问题进行防止。生物防火林带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火灾的问题,而且能够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1.生物防火带建设工作现状分析

1.1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够,部分乡镇领导和林业单位领导存在着“重造轻防”的思想,不愿意投资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着侥幸心理。一旦发生火灾,在面临着严重威胁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灭火,也会造成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的局面。

1.2建设布局较差,没有形成网格化规模

目前,我国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和重点林区,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林带不连片成线,不能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护网,许多乡镇、林场的生物防火林带还处于一片空白状态。

1.3生物防火林带缺乏规范化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生物防火林带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着重造林、轻造林的问题。特别是有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后,由于缺乏对林带的后期管理,抚育措施和管护力度跟不上,导致了林带中杂草多、林带发育迟缓、林间差异大、保存率低、无法成林。此外,由于大部分的生物防火林带都是建立在山脊上,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等原因,其存活率低,因而对森林火灾的阻挡作用不明显,消防效率也不高。

1.4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缺乏

地方政府对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够,投入经费不足,甚至一些单位没有用于森林防火的专项资金。大多数地方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中央、省市资金支持,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本级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投入非常少,建设资金无法保障,缺乏主动投入意愿。此外,用于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资金预算,不足以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工作进度和力度,增加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投入,促进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2.制约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因素

2.1缺乏科学规划

随着国家生态建设不断推进,森林覆盖率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长时间的封山育林,森林中的易燃物质越来越多。根据调查,目前在每公顷森林中,可燃物质最多的达到了50 吨,而在许多地区,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每公顷森林可燃物质30吨,就会引发火灾。由于火源复杂、管理难度大,每年山火灾害增多,而非生产性火源也是造成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森林火灾频发,不仅对国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对林区的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高,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需求大,建设任务越来越繁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实际情况,部分地区林种和树种单一,特别是南方人工商品林尤为突出,主要由针叶杉林、松林构成的林分构成,其林分中含有大量可燃树脂,森林火灾等级较高。部分城市已经进入了以中幼林为主的群落时期,对林火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得到有效的灭火和控制。目前在许多地方还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制约了建设进度和建设成效。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规划,是确保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有序高效的重要保障。

2.2缺乏技术保障

2.2.1技术力量不足

实际工作中,一些从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的同志,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够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业务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够,知识更新慢,不能履行好工作职责。二是很多人员怕苦怕累,对防火林带的建设情况了解不全面,不愿积极主动履行监管职责。三是工作不细,工作马虎,未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造成了森林防火带的水平较低、质量较差。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任务非常繁重,专业技术力量保障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2.2.2技术措施不到位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一项长远工程,从新建造林到后期培育管护周期长,工作量大,均需要较强专业技术措施作支撑。目前普遍存在整体规划不合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施细则粗放;造林时在林地清理、栽植、苗木管理等技术标准上打折扣,整地挖穴规格不达标、苗木高度、地径不达标、达不到良种壮苗要求,苗木栽植

到深栽、苗正、根舒、压实、土满穴等基本技术要求; 幼林抚育次数没有保障,、培施肥、铲除灌木杂草抚育措施跟不上、抚育质量不达标,林带内可燃物清理不及时、不到位,病虫害防治往往被忽视,造成防火林带成林慢,防火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技术措施不到位是制约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成效的主要因素,加强技术措施是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3.提升森林生物防火带建设实效性的措施和对策

3.1提升人员认识水平,明确人员责任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对于森林火灾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具备良好的绿化效果,是值得采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生物防火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各级政府应该从根本上重视生物防火带的建设,明确其建设的重要性,积极的将其作为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中的内容,全方位的落实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同时要将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纳入到人员考核当中。在开展实际行动之前,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认识,所以对于生物防火林的建设工作来说,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思想上的问题。在生物防火林建设的过程当中,应该始终坚持较高的标准,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林带建设的质量,特别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工程是项目建设的重点所在。首先应该能够充分的发挥会议的作用,将上级的重要思想通过会议传达给下级人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确保林带建设工作的实际落实。其次是需要能够通过利用各种媒介来做好宣传的工作,在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后是需要能够做好防火宣传的重要工作,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专项教育的培训工作,并且派遣专门的人员到现场进行讲解以及指导,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林带工程建设的水平。同时可以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形成针对林带建设的专项小组,由领导人员来担任组长的角色,确保各层级的人员配置合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的划分,确保具体的工作责任能够真正的落实到相应的人员身上,完善林带建设的责任制,从而能够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保证。

3.2加大资金投入,推动建设进度

建设单位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在争取国家、省、市财政对生物防火林带的支持的同时,县、乡要积极筹集资金。积极引导各种经济要素参加生态林带的建设,明确责任、权利、利益关系,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3.3重视建设过程,做好过程监督

3.3.1优化规划设计

在林带的规划和设计中,应考虑林分、地形、人居环境等因素,确定林带的开设密度和宽度,一般的林带主带宽为20~30 m,副带宽为15~20 m,原则上不得低于15 m。生物防火林带的设计以主山脊为主体,其主体部位应该位于山脊线,山脊线两边的山脊线容易产生逆向气流和强烈的林火逆向吸风,可有效抑制森林火灾的扩散。在规划和设计上,重点在县与乡边界的山脊线上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可以起到很好的遏制外来火灾的作用。若能与河流、山塘、水库等天然的防火系统相结合,可实现最优的防火效果。

3.3.2优化树种选择

生物防火带的建设在进行树种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树种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具备较强的防火性以及耐干旱性的树种,保证其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对于山脊防火带可以选择木荷作为主要的树种。在山脚区域以及土壤较为肥沃的区域可以采用林果结合的模式。而对于多种经营的经济林带,则可以采用油茶以及茶树来进行整片的种植,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经济效益。

3.3.2强化技术措施

新开辟的生物防火林带,首先要把所有杂草和杂物清理干净,可适当保留原始阔叶树种,再按照2 m×2 m的株行间挖穴,挖穴规格40cmx40cmx40 cm,20~30天后,适当施基肥,回填表土,等待栽植。在春季、秋季雨后进行生物防火林带的栽植是最佳选择。木荷的选择是一年生的强壮的幼苗,而油茶的幼苗则是两年生的,最好是在幼苗还没有抽芽的时候,或者是在下雨的时候。为了保证幼苗的存活,要把已经抽枝的幼苗剪掉。在上山前,先用黄泥浆浆根,种植时要使根系伸展,树干挺直,覆盖土壤后,用脚踩实,并在有条件的地区用塑料布覆盖,存活率高。

3.3.4强化抚育管理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也是“三分造林、七分治理”,其造林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后的造林和管理。造林管理包括修剪、割灌、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清除枯枝、枯枝、落叶等,并在栽植后设立路标,禁止家畜进入,并安排专人看守。

3.4突出科技创新,狠抓质量管理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技术含量的工程,在整个生态林带建设中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首先,要严格控制质量,合理选用多种耐火树种进行配种。在工程建设中,主要采取专业队伍的建设;要把好苗木关,苗木保护措施关和苗木栽植关,要施足基肥,要绿化一段,要管好一段,确保有效果。建设后按照规划、设计、规范进行验收,确保生物防火林带的工程质量。其次,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积极组织相关科研、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选育和推广,推广适用于本地区的各类耐火材料,并对各种树种的分布、林带结构、林带更新技术进行研究,以提高其技术含量。

3.5建立健全机制,保证建设成效

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各级林业部门要设立专门的人员,从勘察、规划、设计、建设、绿化、管护、更新改造等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档案,进行计算机管理,为检查验收、考核评比、抓好工程建设打下基础。其次,要建立健全的检验和验收体系。各地林业部门可以每年积极邀请地方代表、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造林绿化项目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进行检查、验收,并按验收情况发放资金。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对不合格的,要通报批评,要进行惩罚。同时,要加强管理,防止家畜和人为破坏,对非法砍伐森林的,按毁坏火灾设备的处罚。

4.结语

森林生态保护是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性的系统工程,建设时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充分论证建设区内的生物防火林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保建成后能有效地阻止森林火灾。选用木荷、油茶等优良的耐火树种,采取专业的施工方法,严格按规划来完成设计、施工、验收等程序,最大程度保证生物防火林带的工程质量,力争把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保证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晓生.闽北防火林带中的木荷生长规律[J].林业勘察设计,2014(1):40-44.

[2]陈端文.连江县森林防火问题浅析及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8):10-11.

[3]倪伟星.南方山地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优化路径--以武夷山市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7(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