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3

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对比

姜学超

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医院   河北唐山   063600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及优势。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肝脏结节患者120例(阳性46例,阴性74例),采用MRI、CT检查并由两名独立放射科医生进行结果解读,统计检测结果,对比不同诊断方式下的诊断效能、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结果:1.诊断效能:MRI诊断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MRI、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得知:MRI恶性结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下,MRI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并且能够更准确地检出恶性结节。

【关键词】磁共振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

肝硬化多由肝脏疾病在未接受积极合理治疗情况下随着病情进展导致,而肝硬化患者在肝脏修复和损伤过程中可能出现部分肝脏组织出现癌变,或肝脏组织发生增生性结节进展为癌症。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在临床上需要尽早对其结节性质进行诊断,明确良恶性结节,有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在临床上,手术病理学诊断是肝脏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方式,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导依据,但是病理诊断过程中可对患者造成严重创伤,对于恶性结节患者来说,手术过程本身具有一定风险。手术需要进行麻醉、切口和切除肿瘤等步骤,可能会引起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伤口愈合问题等。此外,手术可能导致肿瘤细胞的进一步扩散,尤其是在肝脏恶性结节中。肝脏恶性结节剧烈操作可能会导致肿瘤细胞的血行转移或直接播散到其他器官,增加患者的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MRI和CT成像技术作为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肝硬化患者肝脏结节鉴别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但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该领域的适用性及优势,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肝脏结节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6.83±3.27)岁,体重指数19-28kg/m2,平均体重指数(23.49±1.56)kg/m2,肝脏结节直径(2-22mm),平均直径(13.18±3.35)mm,病灶部位:左叶53例,右叶47例,左右叶交界部位2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中对肝硬化的诊断,临床确诊;②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明显的肝外系统性疾病或器官衰竭;②严重呼吸道、心血管或肾脏疾病,肝脏手术史;④身体情况可配合检查;⑤存在精神疾病。

1.2方法

MRI检查:仪器:美国GE DISCOVERY MR750w3.0T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前准备:指导患者患者空腹6h以上;扫描区域:自膈顶至肝脏下缘;检查步骤:取仰卧位,确保舒适和稳定;8通道相控阵体线圈正确放置在患者的肝脏区域,将剑突(胸骨下部最突出的点)作为扫描中心,确保扫描线与身体的纵轴(头到脚方向)保持垂直。 T1WI和T2WI常规扫描,在冠状位(垂直于身体前后方向)进行T2WI扫描,并进行脂肪信号抑制和扩散加权成像,全面评估肝脏结构和潜在异常。使用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序列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主要通过检测对比剂在血流中的分布情况,从而区分良恶性结节。通过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剂量为0.1mmol/kg,速度为2mL/s。连续扫描在对比剂注射后25秒、60秒和90秒进行,以观察对比剂的灌注情况。对比剂注射后25s、60s、90s进行连续扫描。扫描参数:回波时间14ms,重复时间420ms,层间距2mm,视野400*300mm,层厚5mm。将获取的图像使用工作站进行处理,进行诊断。

CT检查:仪器:美国GEHispeed CT/i螺旋CT扫描机,设置管电压120kV,管电流380mAs,层厚1.0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0.625mm;检查前准备:空腹6h以上,教会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屏气方式有助于减少呼吸运动引起的图像模糊。扫描区域设置:从膈顶至肝脏下缘,取仰卧位,先扫描上腹部;使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速率为3.0mL/s,进行连续扫描以观察对比剂在血流中的分布。连续扫描时间点为对比剂注射后的25秒、60秒和90秒。图像处理:扫描后的数据将通过工作站进行处理,包括重建和进一步的图像分析。诊断过程:两名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诊断,意见不统一时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减少主观偏见,确保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1、诊断效能:肝脏良性结节为阴性,恶性结节为阳性,对比MRI、CT检查结果,辨别两种诊断方式下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诊断效能。

2、对比MRI、CT检查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的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学诊断、MRI、CT检查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诊断结果分析

MRI诊断结果与金标准一致性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CT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诊断结果分析[n,(%)]

组别

病理学诊断

合计

组别

病理学诊断

合计

MRI

阳性

阴性

CT

阳性

阴性

阳性

45

2

47

阳性

36

7

43

阴性

1

72

73

阴性

10

67

77

合计

46

74

120

合计

46

74

120

2.2MRI、CT检查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

MRI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高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MRI、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MRI、CT检查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效能比较[n,(%)]

组别

敏感度

特异度

准确度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MRI

97.83%(45/46)

97.30%(72/74)

97.50%(117/120)

95.74%(45/47)

98.63%(72/73)

CT

78.26%(36/46)

90.54%(67/74)

85.83%(103/120)

83.72%(36/43)

87.01%(67/77)

χ2

8.364

2.958

10.691

3.607

7.442

P

0.004

0.085

0.001

0.058

0.006

2.3 MRI、CT检查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的检出率比较

MRI在肝硬化肝脏恶性结节中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MRI、CT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类型检出率比较[n,(%)]

病理类型

病理例数

MRI

CT

χ2

P

恶性结节

46

45

36

8.361

0.004

海绵状血管瘤

20

20

19

1.026

0.311

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16

16

16

-

-

肝腺瘤

12

10

6

3.000

0.083

肝硬化结节

26

26

26

-

-

3.讨论

肝硬化是导致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可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进展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10%左右,而早期诊断并接受治疗的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70%[2]。因此,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就具有重要意义。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生风险较高,其肝脏结节存在恶性转变风险,并且在肝硬化背景下对肝脏结节的性质进行诊断的难度更高,肝硬化患者的肝叶比例已经严重改变,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因此在肝硬化背景下,需要对肝脏良恶性结节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现阶段肝癌的临床诊断方式较为多样,包括病理学、检验学以及影像学,其中病理学可作为肝癌诊断的金标准,但病理学诊断以活检作为诊断方式,对患者造成一定损伤,并且存在肿瘤细胞转移风险,因此在肝硬化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中存在较大的限制。而临床上常用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能够对大部分肝癌患者进行检出,但是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因此,影像学诊断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并且在相关诊疗规范中已经将MRI与CT动态增强扫描作为肝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同时,有研究认为,使用MRI与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对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的检出率较高[3]

CT检查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覆盖范围广、扫描速度快等优点。在肝硬化患者的CT检查中,可见肝脏形态明显改变,肝叶比例异常,并且组织表面不平整,呈现高密度。但是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低,不能够对良恶性病变组织的形态学以及密度变化进行清晰的显示,在肝硬化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存在较高的漏诊和误诊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肝脏良恶性结节MRI诊断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P<0.05)。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MRI在肝硬化肝脏恶性结节中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提示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出现良性或恶性结节时,采用MRI进行诊断优势更显著。在MRI下,肝脏良性和恶性结节的影像表现可以有一些特征性表现,良性结节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灌注扫描后强化较慢、均匀,周围没有包膜;边缘清晰、光滑。恶性结节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混杂信号;灌注扫描后呈明显动脉期早期强化,门静脉期密度减少;可能显示出邻近肝脏组织的侵犯、破坏;形态不规则、分叶状等。DWI序列是通过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运动状况反映组织情况,而恶性结节中的水分较少,因此在DWI中表现为高密度,水分子运动缓慢,良性结节的病变程度更低,与恶性结节组织存在明显差异[5]。因此,在恶性结节中,其组织细胞的密度更高,并且含水量更低,与良性结节比较有明显的差异。通过MRI的动态增强扫描还能够对病灶血管生成导致的血流量变化进行诊断。在正常成熟组织以及良性病变中,其血管生成可受到一定的调控,而恶性病变中,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可受到多种细胞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导致血管新生异常,并且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过程有密切的关联,通过血管生成可增加对肿瘤细胞的血氧供应,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因此MRI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对血流灌注成像可明确结节血流变化对良恶性结节进行诊断。此外,在MRI检查中,恶性结节的分化程度、脂肪变性等因素与其信号强度均存在密切的关联。MRI检查在肝脏良恶性结节诊断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可对病灶部位进行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检测,在软组织中的分辨率更高,并且无电离辐射,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肝硬化背景下,MRI在肝脏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并且能够更准确地检出恶性结节。因此,建议在肝硬化患者中优先考虑应用MRI进行结节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决策的合理性。同时,对于难以鉴别的结节病灶,可综合使用MRI与C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并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Liv H ,Mira T ,Thit K , et al.FRI220 - Diagnostic accuracy of non-invasive imaging modalit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liver cirrhosis compared to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in a clinical setting[J].Journal of Hepatology,2022,77(1):499-499.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 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11):2543-2549.

[3]林国兵,蒋燕萍,郭庆清.CT联合MRI检查对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8):34-35.

[4]朱春雾,刘欣艳.探究CT与MRI联合检查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6):127-128.

[5]李章铭,季文斌.MRI与CT在肝硬化背景下肝脏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对比[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2,35(05):74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