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西游》 笑谈“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3

漫读《西游》 笑谈“教学”

林明朝

福建省福清市东瀚中心小学

【摘要】读西游,谈教育,整部西游无“教育”之言,却处处体现教育之智,孩子教育成长的过程和取经的必经之路何其相似,悟空的成长,是孩子的成长“悟空”的“悟”字, 其中就有一个“ 吾” 字,告诉我们,要想取得真经, 先从 吾” 做起。学生要想得到知识,只有在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体验感悟中获取。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情境 生成

中国四大名著,最喜欢看《西游记》。小时候好奇: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大唐离灵山也是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一个跟头直接取来呢?更好奇佛祖神通广大,为什么不直接把《经书》送唐僧呢?长大后,当了教师,才体悟到作品有着深刻教育哲学

1. 不言而教自主性学习

纵观整部西游,有关教育的行话,佛自始至终根本就没有讲过一句,又从何谈起教育呢?西游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就富有深刻的教育内涵。佛不是不想直接把经书传播给唐僧,造福于万千大众,而是不能,送去经书不符合佛的教义。从人性的心理学来说,太容易得到或白送的的东西反而不珍惜。就教育而言,教师包办的事多了,讲多了,那么学生就会懒得做,懒得听,所以教育上有句话:“教育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习最大的天敌是依赖。”佛的经文要传众。佛祖又怎能越俎代庖呢?那么,《佛经》如何才能得到传播呢?“悟空”的“悟”字, 其中就有一个“ 吾” 字,告诉我们,要想取得真经, 先从 吾” 做起。佛缘也只能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磨难体悟中获取,这些思想难道不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理念吗?学生要想得到知识,只有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操作感知中获取,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学不会的老师也不多讲,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问题或任务驱动(取经)很重要。

比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我提前让学生带着预习单预习,并提一个最困惑最想要弄明白的问题(任务)。

生1:什么叫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垂直?

生2:互相平行的条件是什么?

生3:两条直线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是互相平行的?

生4:为什么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有平行线?

生5:平行与垂直学习它们有什么

生6:怎样理解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也存在平行或垂直呢?

………

这些问题看似普通,但却富有内涵,它不是从教师口中问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预习中亲自生成的,所以就有了学习的内在自主解决的驱动力,然后整个课堂还给孩子充满灵动课堂中,共同解决了这些问题。像这样,假如我们采用教师直接抛问题让学生解决“一问一答”传统导流式教学,直接给学生灌输《平行与垂直》知识,可能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还不喜欢,佛的教育理念是不言而教、自主学习。因此,知识的教学(经书)只要不是送去(直接讲解)的就好。

2.优势互补合作性学习

在《西游记》中,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取得成功,合作很重要,取经的过程就是师徒四人成功合作的过程。问题是:为什么只选择四个人组成取经组呢?多选一些成员去取经,这样不是力量更强大?我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人尽皆知,人不是越多越好,其实,取经四人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佛祖精挑细选组建而来的,在里边大有学问。

首先小组长三藏德高,不受诱惑,目标坚定;其次悟空机智,能力强,但缺点多;八戒懒情,不爱动脑动手,但活泼开朗,幽默搞笑;沙僧老实平和,任劳任怨。他们之间各有所长,性格互补,实在是一个理想团队的最佳组合。

“合作学习是课标中所认可的比较重要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大部分教师也比较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只重视小组合作中教材的处置及问题情境的设置,而忽视了合作中至关重要的小组成员的组合,常常会造成课中经常出现合作不协调,任务无法完成,流于形式等现象。因此我们在组建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应该像《西游记》那样,能综合考虑学生学科素养、能力、性格等的互补搭配理念呢?我一般不会让学生自由组合,同时我还会考虑小组间力量是否均衡公不公平,有没有存在组内同质的现象,是否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是否能形成学习合力避免课堂因合作而生成“纷乱”现象再者,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很有讲究,不要为了显示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课堂学习气氛,把一些过于简单或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为了合作而合作。要设计值得小组合作交流可协作性的、又具有很强探究性、充满包容与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一次青秀比武中,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设计的小组合作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摸球游戏学生4人组成合作小组,一人搅球,一人摸球,一人大声汇报摸球结果,一人记录孩子们个个激情投入,游戏合作过程气氛浓厚又活跃组间竞争交流热烈,课堂所要得到的游戏数据与结论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实,取经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取几本经书,佛的目的是通过取经合作,对典型性格的四类人实施组合式教育,最终取经成佛,取得佛的果位。学也是一样,通过合作,取

缺,互助互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实现1+1>2的果效。

3. 心随境转情境性学习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在每一个“难”中,不知大家有没发现,“反角”不是菩萨的童子,就是座骑或宠物……,反正与佛因缘深厚,这难道不是佛祖造化师徒四人而设置的取经情境吗? “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只有通过各种“喜、怒、哀、惧、爱、恶、欲”境界的洗礼,让师徒四人得到“佛”的教化,才能得到佛种,充分体现了了取经中所临之“境”的重要性,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取经又有何异呢?因此,教学情境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佛学中讲境由心转,教学中常常心随境转。

在教学中如何设置学习情境呢?我们的孩子如悟空,好奇心强,如红孩儿放荡不鞍,这种好奇天性,使孩子在心灵深处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如西游般,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思维能力,多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多创设激趣数学情景,培养孩子数学情感与学习兴趣,多创设合作交流互动情境,让孩子学会倾听与沟通……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变化》时课前利用《西游》故事导入:在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外出化缘,回来发现,师父唐僧被妖怪抓走了。四处打听,来到了妖怪的洞穴,见到那妖怪就大声喝道:“妖怪还我的师傅!”妖怪回答:“休想!”孙悟空怒道:“那就看我金箍棒!”说着从耳朵里掏出一根0.009米长的金箍棒。妖怪看了哈哈大笑:“小样!用0.009米长的金箍棒就想打败我,想得美?”只听孙悟空连声说:“变(0.09米)!变(0.9)!!变(9米)!!”最后妖怪被9米长的金箍棒重重地打死

师:故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信息?

生1:孙悟空的金箍很厉害,妖怪被他打死了。

2:金箍越变越长

3:金箍越变越大,越变越大。

4:小数点不断向右移动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就扩大,这种变化有规律

…………

学生的问答从喜闻乐见的西游故事“妖怪被打死了”到“金箍棒越变越长”到“小数点不断向右移动”,从“形”的变化到“数”的生成,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从“直观粗糙”向“精准抽象”跃进,而这个思维描述的提升过程,正是学生知识迁移与课堂教学生态逐渐细化的过程。这种情境的设置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又得到西游》文化的熏陶。

取经之路多变,教学情境多样。西游取经的过程,就是佛祖巧设各种情境点化、播种佛性的过程。所以,教学知识也是如此,老师要巧设境,多设疑,让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如西游,在佛祖理性的预设中去自主、合作、探究,自觉迈进知识(取经)的殿堂

4.不破不立生成性学习

西游中各种情境应该是佛祖事先预设好的,至于如何化解这些“灾或难”,则是唐僧师徒四人的事了,西游中描写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七十二变出神入化,高老庄猪八戒三十六化来去无影,更有各种妖怪各显神通,层出不穷,眼花缭乱。假如他们都看成是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灵活多变呢?实践中证明:我们的孩子可能更富有魔性与灵性。比如:特级教师罗鸣亮在谈到执教《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时出现的情境,一个学生出示 (如下图),大家看不明白,请他解释,课堂对话如下:

…………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6uj148epv4xv11\FileStorage\Temp\1702541699228.png该生:有四个人分三个饼,我就把其中一个人杀了魔性),刚好剩下3个人,一人就分一个饼。

多生:这是不对的,不能杀人。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6uj148epv4xv11\FileStorage\Temp\1702542669302.png该生:我还要杀,不能杀人,那我就杀饼,学生操画右下图。

生3:这不是杀饼,这是分饼(右图)。

生4:请问,你这样分饼,每人分多少呢?

……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6uj148epv4xv11\FileStorage\Temp\1702544254543.png用杀人来解决数学问题,显然是不可理解的,但这确确实实出现在现实课堂中的学生的想法,多么像西游中的红孩儿,玩世不恭,多么像各种妖魔鬼怪(学生不健康的心魔),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呈现这种原生态的状态,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中促进思维与价值观的发展。

在这节课中学生还出现了这种分法(如图):

生5:我是这样分的,先把两个饼分给四个人,每人平均一半,剩下一个饼再平均分给四个人,我觉得这样分是可以的,但不知怎么表示?灵性)

(这种想法(1/2+1/4=?),不就是后面学生要学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吗?)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6uj148epv4xv11\FileStorage\Temp\e0e193cd896b526b01da441a6b03686.png

生6:把三块饼叠在一起,每人取一份。

D:\文档\WeChat Files\wxid_6uj148epv4xv11\FileStorage\Temp\baf02bd22255ae84ed236744171ee37.png生7:把每块饼都平均分成四份,每个人3/4

…………

佛的思想讲究“不破不立”,孩子们生成的想法多种多样,有魔性,有灵性,有正确的,有错误的,犹如真假猴王,只有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在思维碰撞中得以发展、得以升华。

读西游,笑谈教育,整部西游无“教育”之言,却处处体现教育之智,孩子教育成长的过程和取经的必经之路何其相似,悟空的成长,是孩子的成长,红孩儿父有外遇,母冷血,守着芭蕉扇而不为民造福的特殊家庭)就是当前留守儿童、特殊孩子的写照,妖怪妖魔就是他们成长路上的各种身心磨难,他们师徒取经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犯错改错成长的过程,师徒四人千变万化的解“难”,就是我们既多样又多变的教育教学策略与学生灵动的学习过程,我们要做个富有内涵又机智的教师,如《西游记》,即使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灵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占灵.由<西游记>说开去-浅谈教学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教学》2014

(2)吴成业.《如何构建良好数学课堂生态》.《基础教育论坛》2015

3)作者不详.网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