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焊接操作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工程机械焊接操作技能培训与人才培养

刘庆龙1韩文杰2 朱巍3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炼化公司检维修中心    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焊接已从热加工工艺发展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工程工艺科学,焊接专业涉及材料科学、工程力学、自动控制、计算机等学科,已成为工程机械重要加工技术,也是衡量国家制造业及科技发展水平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工程机械;焊接培训;人才培养

焊接广泛用于各行业、部门,现代经济建设离不开专业焊接人才,技术学校焊接专业承担着这一重大人才培养任务,只有不断尝试,大胆实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

一、工程机械焊接技术培训新模式

1、混合型培训模式。其是在传统模式中结合模拟操作模式,再进行简单实际操作。传统教学使用模拟操作模式替代,当然是否可完全替代实践教学与模拟操作系统的配置及功能有直接关系,这种模式受到很多培训机构肯定,可以说是一种现代培训方式,能减少能源消耗,实际操作,并且减少了不少培训费用。另外,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模拟操作,将知识及实践统一在计算机上,提高学习效率,也为机构节约培训成本,更重要的是安全可靠。这种模式的实现经两个步骤,利用课堂将焊接技术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并且进入模拟模式,即在设备上模拟训练,同时在训练中能学习巩固理论知识,充分掌握焊接技术后,再实际操作,这样不用反复实践,因在模拟环节已掌握技巧,只要简单练习即能达到技术要求。

2、绿色型培训模式。此模式分为课堂、模拟教学,与混合型模式区别是无实际操作环节,模拟操作环节完全代替实际操作教学。理论教学后,学员能在具有焊接场景的设备中进行模拟操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模拟操作中深入理解焊接技术的基础知识。学员在模拟操作中利用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所以成为绿色型培训模式是因无实际操作环节,不会用到焊接材料,避免资源消耗和焊接资源对环境的污染,防止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模式对模拟操作系统有较高要求,需构建一个逼真的焊接场景。

二、工程机械焊接技能人才培训问题

1、培训教材的选用脱离实际。选用的教材理论性强,学员看不懂,无法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分散,实训课程严重不足。

2、培训方法单一或不合理。理论培训即讲授,技能培训即演示,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焊接本是枯燥工作,由于在对学员培训时,采用教学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即使有时培训做成理实一体,也只针对某一固定试题培训,固定材料、板厚、坡口尺寸、焊接方法,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焊接,缺乏针对性,到现场实际焊接时,学员既看不懂新材料,也无法确定焊接操作与上下道工序间关系,只能根据以往学习内容“大致”施焊,焊后易产生缺陷。

3、对参加培训学员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培训前并未对参加培训学员进行需求调研,往往是培训教师事先制定培训计划,再灌输给学员。同时对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工作岗位、经历学员也无针对性培训方案的设置。培训后学员收获不大,达不到预期效果。

4、对学员培训后效果反馈信息获取少。未建立长期培训效果跟踪反馈机制,阻碍了培训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以及培训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工程机械焊接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焊工培训方式包括:①上岗前培训,一些为就业需要人员,经上岗前短期培训,掌握焊接基本操作技能和必要技术资格。②在岗培训。在岗培训一般有两种方式:委托某一培训机构按相应标准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上岗资质;也可采取“请进来”上门服务方式。很多企业内焊工,由于企业生产需要,需焊工取得相应技术资格,或有些企业由于承揽重要工程等需要,要求焊工必须取得相应资质。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目前国内开设焊接专业技工学校,大都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方式,以取得相应技能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核鉴定以职业技能鉴定等级为目的,报名参加社会鉴定所的培训班,报考初中高级鉴定或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鉴定。国际化焊接技术人才培养自EN287焊工考试标准颁布实施后,我国已颁发了数千份EN287国际焊工证书。参加培训的企业有百余家,从行业上看,涉及建筑、电力、冶金等;从地域上看,涉及我国3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焊接人才培养正努力和国际标准接轨,以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开展国际焊接人才的培训与取证工作,包括国际焊接工程师、国际焊接技士、国际焊工,以适应焊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工程机械焊接人才培养措施

1、制定相关政策,激励人人争当高技能人才。政府需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重点在培训经费筹措上,财政部门要有足额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工作的组织推动及基础工作开发。各企业自身也要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广大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落实技师、高级技师的特殊津贴。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技能人才、技能成果信息库,开展科技成果转让、创新创业等活动。同时,加强焊接技能竞赛,定期组织同业技能交流活动和做好技术攻关、传授技艺、传播技能等工作,表彰技术先进,形成人人争当高技能焊接人才的氛围。

2、采用多重措施,降低技能训练成本。技能训练中可采用低能耗焊接逆变电源,可节约电能10~15%。气割中用丙烷替代乙炔,其成本可降低20~30%。技能训练教学多采用示范、多媒体教学,使视听触觉多种知识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性和完善性,展示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多媒体和示范教学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内容,经录像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宏观及表态、动态相互转化。同时,采用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利用院校人力资源和企业设备、材料资源,共同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在制造产品中提高技能水平,在解决实践问题中使理论水平得到拓展,实现“节约型”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3、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编写特色教材。高技能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最大区别在于其不仅要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当前广泛采用的设备,掌握其使用、操作、维护、维修等操作技能。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应充分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工程师、技师参与进来。技术人员熟知工程技术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实例,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反映技术要求,也有利于教材编写,这样才能编写出生产工艺与时俱进,内容科学合理、学员爱不释手教材。同时按能力模块组织编写,各培养单位可基于本单位具体要求,联系实际合理选用,达到设定目标。

4、多管齐下,培养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现有焊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状况,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高技能人才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过硬实践技能。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有较强人力资源优势及教学设施,企业拥有先进加工设施,引领产业新科技、新技术。在校企联合培养中,企业提供场所、培训设施和兼职教师。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实践,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中,提高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国家在职业院校可设立焊接专业,采用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师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要过分强调学科方面的系统性、理论性,而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职业教学方法及实践,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一技多能,成为服务于焊接高技能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方军南.技术学院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济视角,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