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以重庆龙门浩老街拓展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0
/ 3

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以重庆龙门浩老街拓展区为例

刘保乐

深圳市华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401120

【摘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久被外界认可的景观设计作品,除了的表象物理空间设计外,精神层面的文化更新与传承至关重要。设计范畴内地域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等。通过建筑/街巷/步道/公共空间等载体更新与传承地域文化,不只是视线所及的形象表达,而是赋予了项目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让整个项目更加立体丰富,多元多方位的感知场地文化特质。

关键词:地域文化  空间载体  文化内涵  传承更新  多元感知

引言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根;是城市的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国家以文化论强弱,城市以文化竞风流。[1]地域文化是重庆的精神面貌,是龙门浩老街拓展区的核心灵魂,是景观设计重要不可或缺的文脉传承基因。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提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龙门浩老街拓展区的设计可以说是城市更新的范畴,是南岸区乃至重庆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人文风景眼、城市会客厅、千年南岸水陆通衢文化缩影。足见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在城市建设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镇老街的物理空间处理手法有很多,透过表面的形象视觉,其实感知的还是场地的灵魂:地域文化是经久不衰的场地核心元素,历经年代,不同市场的需求仍不褪色越发光彩,梳理地域文化,让文化在场地中的再传承是设计的出发点。

1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景观方案设计

1.1龙门浩老街拓展区

23年国庆节第一天,重庆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正式开街面向公众,游客如织。行走在街巷中感受着老街的温度,透过空间、尺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真实的触摸老街焕发新的生命力,表象之下是久远历史文化的更新与传承。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景观设计中还原了重庆市井生活的场景,繁盛的今天,无不在诉说着老街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

龙门浩老街拓展区本次设计的范围23803m²,左临米市街,右涉首开区,前望长江,后靠南山,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245.60米,最低点204.57米,最大高差41米。现状建筑88栋,三座桥,三横多纵的街巷格局,存留24棵保护树木,一溪流又名清水溪发源于南山山麓,由北往南贯穿场地,中间形成一处11米高的瀑布,最终流入长江。

2地域文化的挖掘研究

天造地设龙门浩,两个第一占据地理优势,重庆第一水陆通衢,两岸第一水陆街市。冯玉祥将军有诗赞云:双龙拱卫世难寻,古迹新貌处处景,世外桃源在哪里,八方汇聚下浩兴。如此浓厚文化底蕴的老街在国内也十分宝贵。

2.1历史名人

龙门浩老街拓展区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名人:素衣骑马过下浩的唐代诗人白居易;题诗《觉林晓钟》的南宋诗人余玠;释名龙门浩的清代诗人王土祯释,创办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武昌中华大学,并任校长的陈时、常经下浩坐滑竿上南山于庄官邸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的于右任、写下其独特的丘八体诗描写下浩街市特征的上将军阀的冯玉祥、在武昌中华大学讲课的教育家、思想家的陶行知、郭沫若、梁思成等教育家、在龙门浩生活过7年,住在当时周家湾狮子口龙门 浩27号(今下浩周家湾27号),在重庆市立第十一小学(今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小学)读书的袁隆平、沙鸥、陈邦贵唱红川江号子、邹韬奋、密码天才池步洲、猪鬃大王古耕虞、唐亚伟、张贤亮、晏济元等等......在这里发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国家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名人穿越时期的齐聚一地。

2.2建筑文化

传统川东民居,吊脚楼,过街楼丰富的建筑形式语言充满整个龙门浩老街。洋行使馆,下浩设有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大使馆、联合国驻华办事处和众多涉外机构,日本忌惮误炸外国使团,与外国列强私下默契约定,下浩及周边地区原则上不列人空袭范围,使下浩成为重庆大轰炸下的世外桃源 。现为建筑1号楼的武昌私立中华大学;宗教活动场所的禹王宫,现为C地块;川主庙:连接鄂中里,是两湖移民的重要祭祀场所。开埠时期法国永兴洋行,现为21号楼。

2.3市井文化

陪都时期拓展区营造兴旺,街市繁荣,人气旺盛,商贸发达曾经的各行各业欣欣向荣,易常繁华。

在现为11号楼的原百草药,此处下面据考为方家(一说秦家)碾米榨油房。此处由瀑布引流利用水力碾制精米。 瀑布左下为一个防空洞,据说通往觉林寺。防空洞右侧即为碾米房位置。12号楼原草鞋铺,13号楼原利东中药房,16号楼原牙刷作坊,17号楼原绞车站,25号楼原胸甲棺材铺,27号楼原任家香烛店,29号楼原剃头铺,50号楼作家张贤亮故居53号楼诗人沙鸥故居,71号楼书法家赵纯元故居等等......

2.4自然文化

一条溪流源南山流经龙门浩拓展区入长江,名为清水溪。

七桥碧波连浩月溪流途经7座桥梁,其中三座位于龙门浩老街拓展区,分别是回龙桥,董家桥,俞家桥。在董家桥一旁有高差十几米的瀑布,瀑布口下方是一处通往后山的防空洞,场地有24棵高大保护乔木。

3景观方案设计

露天的文化博物馆作为项目的设计愿景,重启山城的记忆,营造时尚的老街秀场。通过四大策略梳理场地,缝合山水城的关系,串联交通;顺山理水,水街融合;打开城市阳台,打开视线通廊;梳理公共空间及庭院。形成三横多纵的景观街巷格局,一条溪流,三个入口,五个片区,七条街巷,十个公共空间节点,二十五个庭院,同时保留了24棵大树,36根老电杆......

4地域文化的更新传承

4.1景观设计最大还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赋予现时代背景下景观空间新的生命力。清水溪横贯觉林寺街,流经下浩正街和葡萄院、董家桥,最终汇聚于门朝街旁的溪沟入大江。在治理前下游几近干涸,每逢雨季浑水污浊,水污染严重,上游被条石路尘封多年,但是透过文字记载可以想象曾经的辉煌。王士祯《蜀道驿程记》中均有记载。悬崖旁观赏飞流直下、声若奔雷、珠花飞酒、水沫弥漫、姿态各异的瀑布,即便每天站在家门口,这种天赐美景总是看不夠,每次都让人心旷神怡、不忍挪步。设计通过治理水污染源头,21号楼门前段溪流景观水和雨污水用石板上下分开的手法,打开了上游尘封的路面,让清水溪重现天日,与街巷融合,形成水街。梳理下游河流岸线,溪岸布置粗野的石块,呼应江岸码头礁石景观,唤醒山城码头记忆。扩大瀑布口,形成更壮观的瀑面。清水溪下流恢复了光绪初年的回龙桥,桥的两侧廊柱楹联分署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题写的夏禹之后上居涂山祠、桥锁蛟龙社稷永安澜,桥的另一侧廊柱两边楹联分署大清重臣林则徐名句千山无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1号楼山坡之上设置了一观景平台,与回龙桥,瀑布口顶部的平台形成三点视线空间关系。站在任何一点都能亲身体会高山流水,崖壁,栈道,架在瀑布上的平台,飞流直下、声若奔雷,一副山水画卷。融入建筑,融入场地,更具吸引力和可达性,设计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重建,而是传承地域文化诠释了龙门浩,清水溪的风采,融合过去和未来,诉说着她的故事......

4.2瀑布顶部,21号楼门口原有一座桥名为董家桥,现已恢复。1915年前,此处有一座用3块石板搭成的石桥,名永安桥。某年发大水,永安桥被冲垮,时有董姓人氏出面集资新建石桥,取名董家桥,街区也以董家桥命名。文革 中董家桥被改为幸福桥。原本5步台阶,现修改成3步,桥头两侧各一个石狮子,桥下为圆形桥拱,桥身微微有拱,为了更好的展示立面形象,将岸线下沉数步,营造了亲水空间,同时扩大了更多形象展示界面在视野中。董家桥一侧设置公共广场节点,形成重庆坝坝茶的市井生活记忆场景。瀑布顶端的观景平台,回望回龙桥,营造对景关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同时为后期举办活动提供了场地。

4.3门朝街入口设置一牌坊,上刻三个大字门朝街强化形象入口,同时串联了通往董家桥片区的人行步道交通。

4.4现为轨道上新街出入口处,设置了人行主入口,数步台阶拾阶而上,引入眼帘的是隐在林中的建筑和山石,再现重庆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

4.5七条街巷,保留原有的街巷中的老电杆,利用原有的石材重新再利用,铺贴台阶和路面,还原重庆街巷的味道。

4.6在望儿楼街巷中挖掘了三个城市阳台空间,更好的与渝中半岛在空间视线上形成呼应,形成对话。

4.7二十五个庭院中,1号楼和20号楼院子面积相对大些,其中20号楼院子更具代表性,重新梳理了入口与街巷交接的关系,设置柴门,下有石础,门边放水缸,经过三进院似的景墙进入到后院,一棵石榴树疏影横斜映入眼帘。数棵桃树围绕着枣树随机点缀院子。一把座椅,一壶茶,三五好友吹牛,享受惬意的庭院生活。

4.8街巷内部的雨水井盖,抛弃常规的成品直接安装,而是通过抽取场地核心的瀑布空间景观,进行二次设计的图案美化,井盖再创作,细节体现地域文化的表达。

5结语

地域文化对于项目的景观设计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塑场地的灵魂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感知项目精神内涵的关键要素。地域文化根据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地方,项目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内容,梳理和挖掘地域文化并再现文化内涵,不能一味的原封不动的还原而是根据新的市场需求更新和传承。龙门浩老街拓展区作为南岸区南滨路重要的形象节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显得格外重要,从龙门浩的命名,历史名人,建筑风貌,自然文化,到民俗文化极其丰富了景观设计的内涵。

【注释】

重庆城市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两江四岸核心区提升实施方案》,提出明确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历史人文风景眼、山水城市会客厅、商业商务中心区三大建设目标,并协同联动区一起共同建设长嘉汇大景区。

转摘自《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公元818年大诗人白居易因向皇上直言进谏,被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从长安起程,经剑阁入川,辗转来到渝州。举目无亲的白居易没有请求渝州府的接待,而是下榻南岸下浩的一间旅馆。《全唐诗》中收录的白居易《独游涂山寺》一诗,就是白居易途经龙门浩游览南岸涂山寺的作品。

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白居易贬官之后的抑郁之情,在这首诗中流露得淋漓尽致,而龙门浩眼前独特的山水风光,或许也给了愁绪萦怀的香山居士些许心灵慰藉吧。

王士祯(1634-1711年),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王士祯是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蜀道驿程记》有《登渝州涂山记》一文,对龙门浩的得名,作出了确释;对清水溪的状况,进行了简要描述;对通往涂山路上的田园风物,留下了生动记载。

【参考文献】

【1】南岸区政协.大禹文化专辑【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