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与“疯”:新媒体时代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现象的调查研究

/ 4

“风”与“疯”:新媒体时代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现象的调查研究

杨思琦,袁月,刘雨,回琪,罗洁莹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对“美”的要求愈加定义化、规范化,容貌焦虑问题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给大众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女大学生是其中占比极大的一类群体。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的方法,以女大学生这一典型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自身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容貌焦虑问题日渐严重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寻求缓解容貌焦虑的有效方法,加深大众对“容貌焦虑”的认识和哲学思考,进而破除固态审美思维,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女大学生;容貌焦虑;媒介;社会审美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高度传播共享的新媒体时代到来,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通过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兴起一股“颜值经济”之风,与之相伴的就是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容貌焦虑”现象。[[1]]

中青校媒曾面向全国2063名在校大学生展开一项“你有容貌焦虑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其中,男生(9.09%)中严重容貌焦虑的比例比女生(3.94%)更高,而女生(59.67%)中度焦虑的比例高于男生(37.14%[[2]]。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商业模式发生变革,大众所处媒介环境变化巨大;另一方面,容貌焦虑已经成为青年女性群体中共存的社会心理问题,女大学生是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类群体。因此,本文基于调查问卷、过往文献,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现象的引发原因以及缓解方法,提供正确的审美思维与价值取向。

(一)文献回顾

“容貌焦虑”主要是指受社会审美标准和社会媒介语境影响,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型等身体形象产生不自信、不满意与不认同的负面情绪,从而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3]]。当容貌焦虑不只是少数年轻人的偶发心理问题,而成为一定规模的社会现象时,说明其背后隐藏深刻的社会生态及机制[[4]]。研究之所以聚焦女性群体,是因为实证研究更多显示,女性对身体或外貌形象的焦虑水平会显著高于男性[[5]]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关于自身外貌满意程度、焦虑原因的相关问题,面向女大学生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进行投放,回收问卷后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二、女大学生“容貌焦虑”的因素分析

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审美取向是根植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的,它随着美学得以存在的那些事物、技术、观念和能动者而不断变化[[6]]社交媒体构建的单一审美、消费主义制造的“颜值经济”、社会环境给予的压力以及个体对美貌本身的认知与追求等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引发女大学生的容貌焦虑。

(一)社交媒体构建单一审美

当代社会是一个网络化的社会,社交媒体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容貌焦虑的“推手”。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是“冲浪选手”,互动成为必然,这也使得互联网上的群体可以对他人的容貌做出评价,符合所谓的审美标准的形象则被夸赞、追捧,获得大量的点赞、评论和转发;而不符合标准的人群则可能会被忽略,甚至受到恶评等。在社交媒体的如此推波助澜之下,所谓的审美标准不断向不符合该标准的群体施压,使得其持续对自己的容貌等进行审视,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从而导致容貌焦虑的出现。除此之外,在网络平台上,一些自媒体及影视作品为追求眼球经济,过分追捧理想美”,比如A4”、“筷子腿,让女大学生在无形攀比中形成体像烦恼和容貌焦虑一些明星网红为吸引流量获取打赏,常常过分强调外貌与身材的重要性,并不断推送各种关于变美变瘦的小技巧,让那些“入坑”的女大学生们产生了必须要不断修正自身外貌身材来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这些都在无形中加重她们的容貌焦虑。

(二)消费主义制造容貌陷阱

消费主义是当下一种流行于年轻一代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以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作为人生的价值体现方式,把消费活动当成是实现自我个性的主要形式和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鼓励人们高消费、超前消费,将及时行乐、现实享受道德合理化甚至将消费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义举。[[7]]人们的物质欲望就被这种消费主义刺激出来,日常生活也沉溺于消费之中。在消费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产品的象征价值和象征意义,并力图把产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转换为自身的价值,认为消费了就能全部拥有,实现“理想我”。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就极易掉进商家设置的消费主义陷阱,更可能因此产生自我的容貌焦虑。在商家的极力鼓吹与洗脑下,有人觉得自己肤色不够白皙,于是疯狂购买美白精华;有人觉得自己身材不够苗条,于是每天饮用减肥茶;有人年纪轻轻觉得自己已然开始衰老,于是备满了抗衰老产品

……如今,网络电商发展如火如荼,商家和平台有数不尽的噱头设置各种购物狂欢节,然而,这些各式各样的化妆品、护肤品到减脂塑形的食品饮品,大多都是利益驱动下的消费主义的诱惑,这些商品大多价格高昂、功效近乎于零,最后也只是女孩们的智商税,还徒增各种焦虑和烦恼,加剧容貌焦虑程度。

三)社交环境限制美的定义

当代社会,对于女大学生来说,社交环境十分多变,她们需要根据社交环境来改变自身为人处世的方式,但容貌和身材却较难改变。其主要原因在于容貌已经成了标配的社交工具和通行的“社交货币”。而女大学生要适应的各种社交场合不仅多且杂,女大学生这个个体无时无刻不处于他人的凝视之中,就导致女大学生的行为总是与作为社会存在的他人息息相关。女大学生可能会为了追求他人短暂的一眼欣赏,便甘愿进行对自我的雕琢和精修加工的无限循环。社会的审美标准严苛,例如“不化妆就是不礼貌”,造成了一种“颜值至上”的不良风气,无形之中规训了女大学生的颜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使得女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固定为“高瘦白”。[[8]]“颜值至上”观念下形成的“容貌量化”刻板印象,无疑会绑架女大学生的美学品位,刻板的审美文化更是会加强“容貌焦虑”,女性也就成了单一标准美的附庸。但要知道的是,好的容貌是加分项,但能够支撑起社交场合的还是为人处世的能力。当容貌优势的光环褪去,可能会造成女大学生心理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自我贬低和自卑的情绪。因此,女大学生更应摒弃“颜值至上”的心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绝不能让“三观跟着五官走”。

三)个体对美本身的认知和追求

在当代,各种因素都能够造成个体对于追求美时的偏差。许多女明星、世界小姐的模样和形象会影响人们,尤其是会影响女大学生这一类年轻女性的审美追求。通过对明星网红形象的审视,大家会发现尖下巴、大眼睛、双眼皮、盈盈一握腰等等等这些已经成为了在个体中流行的审美追求。主流的审美追求同样会影响女大学生个人对美的主观判断,在各种社交软件上可以看到,大家在容貌姣好、身材娇小的博主所发布的内容进行热情、阳光的评论,但在一些普通身材的博主所发布的内容下边则有一些消极评论,例如称呼此博主为“谐星”,或是发出一些对博主身材和容貌的质疑。大家好像是一致认为,只有在一个女性身上附加上“大眼睛、高鼻梁、小嘴唇、瘦瘦高高”等这些条件,才能称为美人,这也就导致了个体的审美追求发生异变。许多影视剧都塑造了许多漂亮自信的完美女性,这些女性形象使得当代女大学生的审美标准逐步符号化,个体过分追求高颜值、好身材,审美标准千篇一律。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容貌姣好的路人也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这些都表明“高颜值好身材”的人更受欢迎,这种种因素都会让女大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追求出现偏差。

三、思考与建议

(一)规训社会的审美机制

从前述分析可知,女大学生的“容貌焦虑”是社会认同、亲密关系的构建和社交媒体的单一社会审美凝视下的重要后果。微信、微博等互联网社交媒体塑造并强调了“美”的规范,随之产生的“定义化”审美标准使“美的欣赏性”受到局限,同时社会上对外貌的严苛要求、高颜值在就业社交上受到的优待,都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自己外貌的不自信和焦虑情绪。

深入人心的“颜值红利”观念、社交媒体渲染的单一审美观念无疑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容貌的关注度,加深人们的“容貌焦虑”。为了阻止“容貌焦虑”愈演愈烈,倡导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生活态度,社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社会层面上,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公司应当以积极正向的关于身体的社会价值观与开放包容的审美文化为导向,规范自我的传播行为,调整传播过程中的流量设置方向,减少评比“最美女大学生”、讨论“美貌的好处”等塑造单一刻板审美、引发焦虑情绪的新闻的流量,而将流量引向“拒绝容貌焦虑”、“自信女孩最美”等利于青年女性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和话题,将大众的焦点聚焦于有利于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而不是助长焦虑之风的野蛮生长。[[9]]

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应当秉持“德才兼备”的择优标准,以才干和品德为第一标准,重视勤劳、上进、朴素的品德,不能助长“看脸”的潜规则。既有助于公司单位的长远发展,又能向社会标榜积极良好的风气,对整个社会形成健康正向的影响。

(二)约束泛滥的商业营销

近年来,在消费主义的劲猛势头下,各种医美产品、美妆产品的商家和平台使出浑身解数,铺天盖地的广告、网红大v的笔记分享、直播平台的各种花样,势必要掏空女人的钱包。无孔不入、花样百出的宣传营销在舆论环境的挥发下更是制造容貌焦虑的源头。

约束泛滥的商业营销是减缓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必然要求。作为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女性,铺天盖地的医美宣传势必会对他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影响,商家为了引诱消费者,虚假宣传甚至过度宣传也不罕见。微博中的某些医美宣传以所谓名医名师、诊疗前后对比图为医美效果背书,引诱消费者;有的将容貌出众与“高素质”、“勤奋”、“成功”等词不当关联,编造“整容改变命运”的故事,扭曲大众的审美认知,而对于整容存在的不确定性避之不谈,遮蔽医疗美容行业的潜在风险。

[[10]]

(三)倡导健康的审美观念

新媒体时代,青年女性只有树立起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坚持理性思考,才能在网络上花样百出的“容貌焦虑”话题扑面而来时,竖起铜墙铁壁,寻求多元发展。

在新媒体浪潮席卷下,女大学生应该抛却社交媒体塑造的畸形刻板的单一的“美的标准”,积极提倡“真美”、“善”为美、“纯”为美、“健康”为美的观念,建立多元审美。在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不应拘泥于对于外貌的美的呈现,而应该从品德、才干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充满自信地发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闪光点,呈现出美的自己。

面对消费模式的冲击,女大学生还应当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理性思考能力。首先要建立起对“美”的正确认识,明白何为审美、如何审美,不应只是迎合社会潮流而附属于社会;其次还应具有辨识舆论的能力,在面对社交媒介传播的内容时保持客观理性,避免受到不良影响。最后应清楚自己的心理和实际需要,而不是盲目地追逐自己的外在形象,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而无限消费、甚至过度医美。

四、总结与反思

在信息网络媒介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通过其特有机制和价值规范塑造并强调了大量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美”的标志性形象。由此引发的女性容貌焦虑问题不断涌出,女性被困于容貌焦虑的“牢笼”中,有甚者还产生了进食障碍、不理智整形等问题。如此种种不由得使我们对该现象产生批判与思考。

(一)对容貌焦虑问题的理性批判

西蒙·波伏娃曾言:“女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物体,她们生命的轨迹绝不会仅仅受生理上的差别和心理上的一系列情节所控制,因为女性是靠自己的价值选择,实现身体上的解放与心灵上的自由。”[[11]]但如今在社交媒体与多重话语的联合操纵下,女性的个人意识不断被解构重建,审视自己的眼光逐渐变得苛刻甚至不合实际,将人生的意义视为不断被极度“美”的追求,将自己摆在了被凝视者的地位,在这条对美的追求道路上迷失了原有的自主支配性。

(二)渗透问题表面的深度思考

女性容貌焦虑问题并非一蹴而就,在此类现象的表层下还隐藏着诸多深层因素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容貌审美逐渐成为了展示女性特有审美趣味与标准范式的消费品。为了实现利益获得的最大化,社交媒体与消费文化似乎达成了一致,以过于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塑造认知鸿沟,规训女性的审美取向,从而激发女性容貌焦虑,加深对自我的审视与非理性的消费改变,达到获利目的。

面对如此现象,我们需要认识到固态审美思维并不可取,“美”不应当被定义。社会主流审美中往往将女性的美贴上了“白”、“瘦”、“大眼睛”等标签,但小麦色的肌肤、细长的眼睛、匀称的身形何尝不是一种独特的美,正视自身、接纳自我何尝不是一种自信的美。对于女性群体而言,身体与灵魂是和合共生的,美并非浮于表面,最终依旧归于灵魂。

在容貌焦虑的泥潭中,女性群体应当认识到正确的审美认知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所在,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必不可少,对于种种质疑焦虑给予适当反击,破除固态审美僵局,寻求美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陈婷:《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调查及其现实影响力研究——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分析 》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4期。

[2]中国青年报: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女生焦虑感更强,更在意外界评价http://zqb.cyol.com/html/2021-02/25/nw.D110000zgqnb_20210225_1-07.htm,2021

[3]李升,李敏:《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4]刘燕:《审美与自我呈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深层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5]Hagger M,Stevenson A.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Physical Self-esteem:Gender and Age Effects[J]. Psychology & Health,2010年。

[6]余保刚:《论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理论月刊》,2014年第7期。

[7] 许高勇,郑淑月:《“容貌焦虑”:议题、身份与文化征候》,传媒观察,2022年第9期。

[8]张雨晴:《自我呈现视域下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研究——以微博平台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

[9]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772页。


[[1]]张淑华,陈婷:《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调查及其现实影响力研究——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分析 》新闻爱好者,2022年第4期。

[[2]]中国青年报: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焦虑—女生焦虑感更强,更在意外界评价[EB/OL]. http://zqb. cyol. com/ html/2021-02/25/nw. D110000zgqnb_20210225_1-07. htm,2021-02-25.

[[3]]李升,李敏:《当代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机制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4期。

[[4]]刘燕:《审美与自我呈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深层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5]]Hagger M,Stevenson A.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and Physical Self-esteem:Gender and Age Effects[J]. Psychology & Health,2010年。

[[6]]刘燕:《审美与自我呈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深层逻辑》,《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

[[7]]余保刚:《论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理论月刊》,2014年第7期。

[[8]]许高勇,郑淑月:《“容貌焦虑”:议题、身份与文化征候》,传媒观察2022年第9期。

[[9]]张雨晴:《自我呈现视域下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研究——以微博平台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

[[10]]张雨晴:《自我呈现视域下女性容貌焦虑现象研究——以微博平台为例》,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

[[11]]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7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