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欣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2

艺术的欣赏

王雨晴

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美术学院 意大利拉齐奥大区弗罗西诺内市 03100

  1. 引言

纵观原始艺术到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无论主流艺术如何变迁,艺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视觉艺术并不是触不可及的,需要普罗大众去用心思考,去欣赏,只有通过欣赏者的眼睛和心灵才能彰显艺术真正的魅力。经典马克思认为“艺术”是隶属于观念性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审美的特殊性使得审美既是个人的又是普遍的,是一种需要被他人认同的特殊存在,而艺术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该如何欣赏艺术呢?

2.艺术审美的进化及其养成

西方艺术的起源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的发现开始,在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当中,第一次提出了“巫术论”这一概念,因为人类祈求射中牛并且认为如果在山洞的墙壁上绘制出牛的图案并射中他们,第二天便会捕中真实的牛,所以西方艺术起源于“巫术”。

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是艺术史上的“造型艺术”向“实用艺术”过度的时代,从追求永生的埃及艺术到纯洁唯美的希腊艺术,希腊人开始纯洁的看待裸体,并试图创造“美”和“比例”,无论是写实宏伟的罗马艺术、充满着宗教色彩的中世纪艺术、巨匠辈出的文艺复兴、雍容华贵的巴洛克、洛可可再到百家争鸣的现代艺术,艺术史的进程无疑也是一场艺术审美的变迁,那到底如何“欣赏艺术”,美有没有标准呢?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alto)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到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创造绘画以及一般的模仿艺术,在进行自己的工作时是在远离真实的作品,是在和我们的心灵那个远离理性的部分交往。而真理是客观的,人类始终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艺术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温暖人心、可以传播知识,充当人们寻找真理的工具,而不是人们寻找真理的一种目的。而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把创作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物质精神”发掘出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到,在艺术作品中发挥作用的是真理,而不是一种真实。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是视觉层面上的感受,更应是作者通过各种物质创作下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意义”

如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早期的《弹诗琴者》花瓶、水果、乐器等静物不仅为观者增添感官的愉悦,更给整个画面赋予一种诗意。挪威艺术家蒙克(Edvard munch)的《呐喊》画面远处以一种夸张的角度伸展开来,色彩荡漾,给观者一种极强的心理压力,可是如果你了解作者的经历,你就会发现在视觉层面的背后,存在着作品与作者,观者与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跨时空、跨文化的互动关系。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农鞋》的意义不只是想表达出一双简单的农鞋,如果梵高只画了一双简单的农鞋,那它就不可能是一副世界名画,他画出了这双鞋的主人和这大地之间的关系,既存在者之存在,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纯粹之美。

而当我第一次观看莫奈(Oscar-claude monet)的《干草堆》系列时,我只是单纯的认为他是个偏执的人,也许他是这世上唯一画干草堆画了七年的人,那些在田里无人注意的干草堆有什么意义呢。但当我了解了他的生平,我才懂得,也许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自觉会喜欢一些华丽圣光下照耀的东西,可到了晚年当一位画家的眼睛对色彩的把握不再敏锐,甚至手开始拿不起画笔的时候,更会沉静下来去体会那些在生命中平凡质朴的东西,体会自己的内心。在莫奈的眼中田间的干草堆和富丽堂皇的鲁昂大教堂没有区别。观看《睡莲》系列更是让我大为震惊,你几乎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在眼睛患有恶疾状态下的人创作出的作品,莫奈的一生都在寻找转瞬即逝的光,不屈年龄不屈命运。再看《撑着阳伞的女人》中传达出的颜色、笔触、光影,那是文字无法表达的情感,“烟消云散”这是这幅画作给我的感觉,当你知道爱人将死,也许那只是她简单的回眸都成为了一种无法复制的片刻的永恒。

面对一张画作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启示呢?古典主义画家会告诉你,敬慕,优雅和严谨。现代主义画家会告诉你跟随你自己的内心创作。意图主义(Intentism)认为知晓艺术家才是唯一了解其作品的真理,可还有的人认为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主观的好恶,在艺术创作出的一瞬间“艺术家就死了”,也就19世纪末意大利桑克蒂斯(Sanctis)提出的意图谬误,再被20世纪中期美国的维姆萨特、比尔兹利用为专门的艺术批评术语的反意图主义。可在我看来艺术有千面,心有千变,无论用何种方式欣赏艺术,都要经历从简单主观的视觉体验后,再到一个“知,好,乐的过程”,当这些过程融为一体的时候,才是真正欣赏的过程。

  1. 未来艺术的发展和感悟

未来的艺术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在路易.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里提到,艺术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艺术作为一门感性的学科不会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绝对的合理性和话语权,所以往往众说纷纭,但是自然科学只能作为一种阐释世界的方式而艺术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时代的思想潮流。未来的许多学科也许会被科技所取代,可我相信人文学科不会,因为ai永远无法像人一样表达主观情感,这也便是艺术审美最特别之处。

  1. 结束语

人类社会无法离开艺术,就像春天离不开花朵,大地离不开氧气,地球无法离开那漫天的繁星。从气势磅礴的建筑、雕塑到唯美的油画。从娓娓动听的音乐、戏曲到精彩的电影,甚至是文字、食物、思想、审美,皆可以是艺术的一部分。

后印象主义之后的画作已经不像早期的艺术那样只是像一面镜子一样复制自然了,而是我们能够通过冰冷的画作看到艺术家的内心,艺术毫无疑问是感性的。在未来艺术会上升到一个超然的哲学境界,不在深究光线或者玻璃的反射方式,不在研究色彩质地之间的对比是否和谐,艺术会用一种平凡朴素的词藻给人一种至善至美的视觉享受,观者可以跟艺术家时空共鸣,“我竟是如此的了解他的内心,也能从他的笔触中看到自己”

欣赏艺术时你不会在意那些外在的干扰,很自然的就会有一种恢弘的气度和超脱清新的心境,从中感觉到一种存在的乐趣与价值,不是追求某种外界给予你的价值你才叫做成功,成功是你当下可以欣赏一朵花的芳香,你可以欣赏一本书的智慧,你可以领略到一段音乐的美妙,这实际上就叫做成功,原来这世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如此真实的让你的灵魂深处散发出光辉来。

参考文献

[1]《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

[2]《理想国》柏拉图

[3]《艺术哲学》王德峰

[4]《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赵香君.山东大学.2019.9.9

[5]《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

[6]《谈文学》朱光潜

[7]《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8]《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