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抚慰,用爱照亮残疾人的康复之路--访心理治疗师施红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1
/ 2

心灵的抚慰,用爱照亮残疾人的康复之路--访心理治疗师施红梅

杨 硕

中国卫生画报社                                        北京100027

在繁忙的都市中,坐落着中国康复事业的发祥之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她为无数遭遇特殊生活事件后残疾的人们提供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希望,同样为伤残后康复过程中有心理困惑的人们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烛光。这里有一位被称为“心灵抚慰者”的心理治疗师--施红梅。

施红梅,一位致力于中国康复事业的心理康复工作者,她从业的40年也是中国康复事业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四十年,也是中国人对残疾的观念改变的四十年。在这漫长而充实的时间里,她凭借着对残疾人事业的热爱,对康复事业的执着,以及坚定的决心和不懈的努力,不仅在临床康复实践中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在不断的为康复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她担任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精神心理科普专委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专委会委员,北京康复协会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委员、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委员,以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还是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杂志的编委等,这些职务既表明她的社会责任感,也是行业对她多年辛勤工作的认可。

施红梅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热爱,源于她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尊重。她深知,康复是一个艰难但充满希望的历程,对每一个需要康复的患者来说,从受伤后残疾到重新回归社会,是一个艰难和艰辛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中心理的冲击、变化和应对措施等因人而异,心理的康复首当其冲,是患者能否康复的重要部分,是整体康复的重要部分。需要康复的患者都承载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一般情况下患者从受伤到康复,心理会经历从刚受伤时的震惊、否认,到焦虑、抑郁反应,再到反对独立,最后到适应的五个康复阶段,这些阶段都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参与。在她四十年的康复工作中,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她的热忱、全身心的去帮助康复者走出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在她四十年的工作中让无数的患者找到希望,从新回归到生活的正轨,开始新的生活。每当她看到一个个患者从绝望中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她会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和欣慰,也让她深感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她深知,自己不仅是一个心理治疗师,更是一个能够陪伴他人走出困境,看到自己希望和达到目标的人。这也就是心理工作的意义。正是因为她的这份深深的热爱和执着,以及患者的回馈,让她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施红梅深刻理解心理康复的深远意义。她认为,心理康复并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深入而全面的干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标不仅在于帮助残疾人处理他们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回自我,重新回归有序的生活,建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施红梅强调,残疾人在面对身体的各种障碍和限制时,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超过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范围。这种心理压力的理解和应对不当,不仅可能阻碍他们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除了必需的临床康复治疗外,心理康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施红梅总是用那双充满洞察力的眼睛观察和倾听他们的心声,涵容他们的情绪,陪伴他们走过康复的历程。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力量,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和勇气。为了普及心理康复知识,施红梅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撰写专业书稿,并发表论文,她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和价值,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康复的真正含义,为更多的残疾人服务。同时,她还利用电视、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帮助同行掌握心理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技巧。

施红梅的努力和付出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心理康复的知识和方法,更为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的工作不仅改变了无数残疾人的生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在关注残疾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心理康复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施红梅正是用爱心和专业精神,诠释如何为残疾人铺就一条心理的康复之路。在这条路上,他们不仅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残疾人提供治疗,更用温暖和关怀为他们的心灵带去阳光和希望。他们的工作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残疾人都有可能战胜内心的恐惧和困扰,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同时,他们的努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如何去关注和帮助那些需要心理支持和康复的人。

施红梅的工作态度与成就,赢得了无数患者和同行的尊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对残疾人的关爱与尊重,又何为真正的医者仁心。她是治疗师,更是残疾人生命中的心灵的抚慰者。在她的职业生涯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奇迹般的康复案例,但出于职业准则不能涉及具体案例。但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微小的事,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正处在各种情绪和困惑中的患者来说,也许是希望的火,生命的力量,也都是对残疾人康复事业的一份贡献”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她对于康复事业的深刻理解,更展现了她对于每一个患者都持有的那份深沉的关爱与期望。她给我们讲了个小故事。她的一个朋友在天安门广场参加活动时旁边坐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人,当他知道朋友是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有关的人员时,那位曾经的患者对他谈到:“康复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施大夫,没有她的帮助我可能就不在这里了”。虽然施红梅并不知道那位曾经的“患者”是谁,但她心里会感觉欣慰,能够因为自己的工作帮助到遭受生活事件的人们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施红梅的默默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是那样地纯粹和坚定,仿佛是她生命中最自然、最本真的一部分。她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鼓励、每一次坚守,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敬佩。她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希望、关于坚持、关于爱的故事。施红梅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和诊室,她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加入中国自愿医生公益组织,呼吁社会大众共同关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康复之路送上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个残疾人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愿意为他们守护的心灵的抚慰者,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一个真正的医者应有的风采和担当。也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康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