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IP影视改编创新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5
/ 2

文学IP影视改编创新实践研究

邱殿宸

江苏师范大学 221100

摘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热潮,以及IP概念的加持,涌现出基于文学作品进行IP改编的浪潮。“IP改编”,是现代社会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改编形式,其在具体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改编方式。在文化产业中,受众(消费者)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受众完成消费是实现大众文化商品功能的依据。商业资本的涌入和传媒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的发展和普及。基于此,本文对文学IP影视改编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打造优质IP、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三个角度出发,对国内文学IP影视改编的创新实践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学;IP;影视

引言

随着抖音、头条、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纸媒、电视和广告等媒介,逐渐地被人们所抛弃,尤其对于Z世代群体而言,其更加注重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新时期,在传统文学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方面,IP影视作品的兴起,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实际上,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并非现代社会新兴出现的产物,从古代文学,到现代鲁迅和老舍的作品改编,再到现阶段网络文学作品的改编,IP影视剧已成为文艺创作新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国内文化产业日趋成熟,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更多的可能,其已经成为目前文化产业链上的一个主要增长点,同时也在持续地为其它诸如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业提供有价值的IP资源,有效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一、文学IP影视改编背景及发展现状

(一)文学IP影视改编的背景

IP即知识产权,文学IP以文学文本为基础,利用自身的粉丝粘性,对整个文化产业的上游和下游进行产品版权的开发。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移动阅读、移动视频和移动游戏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让用户能够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用于进行文学、影视、动漫等内容的消费。随着游戏等内容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这也为文学作品和IP衍生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文学IP影视改编的现状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影视制作领域已涉足文学作品的改编,例如1987年的《红楼梦》及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但在当时,这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并未被明确归类为IP影视剧。直到2001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问世,才在中国正式引入了IP影视剧这一概念。文学IP影视作品绝大多数以电视剧作品作为开发方向,无论是观众的反响,还是市场收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从内容上看,以现实主题为主题的文学IP影视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有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而推出的以党带领人民创建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篇章的作品,也有主题为将自己的理想与祖国振兴相结合的“时代新人”,以及普通劳动者的事迹。

二、文学IP影视改编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坚持内容至上,开发优质IP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会为普通民众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其生产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更要注意其自身的人文属性。要促进文学IP影视改编产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从现有的IP资源中发掘出优质内容的IP。《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鲜明指出,文艺创作应致力于推出能彰显新时代风貌、赞美人民创新奋斗的高质量作品。自2009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致敬的《建国大业》上映以来,一系列如《建党伟业》(2011)、《建军大业》(2017)等IP作品相继面世。2022年,以现实题材为背景的影视IP《风吹半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类似的高质量IP有很多,制作方需要深入挖掘,并对其内在的社会价值进行考量。另外,在选定优质IP之后,也需要注意防止影视作品的同质化和肤浅化。如果过分追求同类主题或者类似IP,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不注重细节,进行随意改编,又会使影视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丧失。因此,影视产业应将对于内容的选择始终置于第一位,以内容为中心,理性挖掘更多优质的IP资源。

(二)立足本土文化,坚守现实主义创作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文艺创作者再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贴近实际,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进行深度的融合,提升其所创作作品的艺术价值。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并对现代社会的新兴产物,而是自古便已经有之。纵观中外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凡是被人们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的作品,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得出。纵观近年来大获成功的IP影视改编作品,有些讲述了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曝光;有些是弘扬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些则是将一些虚假的东西展现了出来。唯有立足于真实,作品中的角色方能屹立不倒,故事的剧情方能经得住考验。

在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典型人物的创作和塑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典型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成败。对此,在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对角色形象的刻画和个性的把握。角色性格的塑造与角色的刻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人物性格的判定,往往无法通过人物的表面表现进行衡量和判断,表面温和的人,也可能在性格方面较为暴躁。据此,需要对人物赋予存在一定压力的环境,是指通过真实的行为反应,将人物本质和内心世界进行表现。例如,《人世间》中的周父周母相互扶持,周秉义正直有为,周秉昆憨厚正直,郑娟悲苦坚韧,该作品中对于这几个人物角色的刻画,都是有血有肉,不同的个性表现,将作品的张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合理运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市场动向

粉丝经济是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的催化剂,只要对粉丝群体有足够的认识,就可以实现对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的成功运营。但是,由于粉丝群体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且数量庞大,制作团队通过常规的数据采集方式很难对粉丝群体进行全面的理解,因此,需要运用大数据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助力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大数据可以使文学IP从IP选择时就实现有规划的产出。通过对各类受众的观看喜好和主要观看方式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对受众的基本喜好予以掌握。在此基础上,结合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对IP角色的选择更加精准。同时,在后期的拍摄过程中,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能够实现对画面的合理组织和节奏的把握。另外,网站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对受众的收看行为进行分析,既可以得知受众人群何时收看,也可以得知其在各个时段通过何种媒体形式进行收看。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可以让文学IP的影视改编更符合受众的喜好,也可以通过对市场趋势的分析,提升文学IP影视改编作品的创作效果。

现阶段,我国部分企业已经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例如,掌阅科技已进行第一款AI产品“阅爱聊”的封闭内测,其以AI模式赋能数字阅读场景,背靠掌阅科技的大数据优势,将焦点集中于阅读过程中“聊书”和“聊人”两个场景,为受众提供创新体验。

结束语

文学IP影视改编作为新时期文艺创作的一种新形式,对互联网时代影视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IP的推动下,通过对作品系列化价值的持续扩大,能够使其成为一种能够推动增值业务发展的品牌效应,从而使文学IP的开发保持良性循环,助推以文学IP影视改编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的发展与传播,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骆平.解构与重塑——传统伦理观在小说影视改编中的现代化叙事分析[J].中国电视,2020(01):5.

[2]张恒军,钱航.人工智能介入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融合路径与现实挑战[J].新媒体与社会,2020(1):45-56.

[3]赵大明.网文IP:影视剧改编的新宝库[N].河南日报,2021-02-0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