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6
/ 2

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杨坤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6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效果,为降低DVT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9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与针对性护理措施。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下肢症状消失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来评估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6.38%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干预组患者的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下肢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结论:对重症患者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与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促进患者活动功能的恢复和下肢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护理效果关键词:

前言: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DVT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患者DVT形成的预防措施及其护理效果,以期为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23月至20233月收治的89例重症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干预组(47例)。纳入标准包括: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并接受治疗、预计ICU停留时间超过3天。排除标准包括:已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有下肢手术史或创伤导致的活动受限患者、无法配合护理与评估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上保持相近,无统计学差异,以确保研究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的是常规护理方法如保持患者床位的舒适度,定期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变换以减少长时间卧床造成的压力,以及进行被动的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1]。护理人员还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与DVT形成相关的指标,如血液凝固状态、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等。在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时,护理人员会及时记录并报告给主治医生。

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了深静脉血栓预防与针对性护理措施。除了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护理外,干预组还引入了更为积极的预防策略。其中之一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这种装置通过周期性地充气和放气,能够模拟肌肉收缩,从而有效地增加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淤滞的风险。干预组患者还被要求穿戴医用弹力袜,这种袜子能够提供渐进性的压力,以减少下肢静脉的扩张和血液淤积。除了物理预防措施外,干预组还注重个体化护理策略的实施[2]。每位患者都接受了全面的DVT风险评估,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史、凝血功能等多个方面。根据评估结果,护理人员制定了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在日常护理中严格执行。例如,对于高风险患者,护理人员会增加翻身和肢体活动的频率,同时加强下肢的按摩和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干预组还强调了早期下床活动的重要性[3]。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会协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床边站立和下床行走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还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的回流,从而降低DVT形成的风险。在护理过程中,干预组还注重了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会定期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4]护理人员还会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DVT的形成原因、预防措施和护理要点,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护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具体观察指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即研究期间内每组患者出现DVT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即从患者开始接受护理到其下肢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所需的时间;下肢症状消失时间,即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DVT相关症状从开始护理到完全消失的时间。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体验和感受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如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下肢症状消失时间,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使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对于计数资料,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和护理满意度,采用百分率(%)表示,并使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所有统计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干预组患者的下肢

DVT形成率显著(6.38%低于对照组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下肢症状消失时间

表1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下肢症状消失时间[(±s),d]

组别

活动功能恢复

下肢症状消失

对照组(n=42)

5.73±1.91

3.95±1.36

干预组(n=47)

3.51±1.64

2.89±1.04

t值

3.08

2.58

P值

<0.05

<0.05

根据表1所示,对照组的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为5.73±1.91天,而干预组的活动功能恢复时间为3.51±1.64天。对照组的下肢症状消失时间为3.95±1.36天,而干预组的下肢症状消失时间为2.89±1.04天。

2.3护理满意度

表2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完全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42

19(45.24%)

13(30.95%)

10(23.81%)

32(76.19%)

干预组

47

31(65.96%)

14(29.78%)

2(4.26%)

45(95.74%)

χ2

-

-

-

-

6.92

P值

-

-

-

-

<0.05

根据表2所示,在对照组中,完全满意的患者有19例(45.24%),一般满意的患者有13例(30.95%),不满意的患者有10例(23.81%)。因此,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76.19%。在干预组中,完全满意的患者有31例(65.96%),一般满意的患者有14例(29.78%),不满意的患者仅有2例(4.26%)。因此,干预组的总满意度高达95.74%

3讨论

简而言之,深静脉血栓(DVT)是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策略对于降低DVT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证明了深静脉血栓预防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通过综合运用物理预防、个体化护理、早期下床活动以及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等多种措施,干预组成功地降低了DVT的发生风险。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血液循环,减少了血液淤滞的情况,还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在活动功能恢复时间和下肢症状消失时间方面,干预组同样表现出优于对照组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针对性护理措施更加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通过及时的体位变换、肢体活动以及按摩和热敷等手段,干预组促进了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的恢复,加速了下肢静脉的回流,从而缩短了活动功能恢复和下肢症状消失的时间。护理满意度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中,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深静脉血栓预防与针对性护理措施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护理人员了解了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了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参考文献

[1]曹守燕,李洪倩,王姗姗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03):75-78.

[2]黄云镜,张唐馨.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物理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03):179-184.

[3]王晓飞,孙铭阳,张加强.全麻患者术后麻醉重症监护室中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4,40(01):56-60.

[4]孙建华,徐园,李雅楠等.成人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医护一体快速筛查流程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3,38(24):37-39+43.